专业编程培训机构——完成蜕变以后轻松拿高薪
电话+V: 152079-09430 ,欢迎咨询金寨县光爱学校小程序报名情况,[python实用课程],[C++单片机原理],[C#网站搭建],[Nodejs小程序开发],[ios游戏开发],[安卓游戏开发],[教会用大脑用想法赚钱实现阶层跨越]
一、微信小程序报名后怎么查记录
微信小程序报名后可以按以下步骤查询:
1、内点击+号->扫一扫->扫描页面上方小程序码->打开小程序。
二、微信小程序报名系统怎么查找自己报的名
1、首先,登录微信小程序,进入报名系统,在个人中心查找自己报名的记录。
光爱学校:流浪儿童的归途与远方
原创2020-01-0208:26·京师学人(光爱学校的正门)
记者丨王雨荷李欣然
撰稿丨王雨荷李欣然
摄影丨李欣然
排版丨罗靖曦
“所有人去集合!”几个男孩突然闯进了宿舍楼,朝着楼道大声叫喊起来。3分钟不到,除了一个三四岁大的女孩骑在玩具马上不愿下来,全校剩下的67个孩子从食堂、宿舍、教室纷纷拖拽着跑出,聚集在斜对大门的国旗台前。几个大孩子熟练地帮这些捐献企业派来的员工代表把带来的物资堆在平台前,其余的孩子们围着员工们自觉站成拍合照的队形。在一张张平淡的脸孔后面是一堵背景墙,七色彩虹下写着“感恩有您”。这是这个周六第一拨来捐物资的人,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合影在周末至少一天会有两三次。
(孩子们正在集合合影)从地铁15号线倒数第三站南法信下车,步行15分钟左右,进入顺义区大江洼村,再右转从迎宾街直走到头,一扇新粉刷过的朱红色铁门在四周田野的衬托下格外显眼,铁门上是红黄绿蓝四个圆圈,写着“光爱学校”四个大字。太多人因为这扇铁门从这个偏僻的村落经过,捐赠物资的人、录节目的人、采访的人、志愿者、老师……一拨拨人群来了又离开,带走几张照片与合影,留下的只有这些曾经流浪天涯的孩子与包括校长石青华在内的十几名教师。
2003年,石青华的妻儿因突如其来的烟花爆炸事故烧伤致残,在北京救治无门、身无分文的他们只能乞讨度日,此时街上偶遇的流浪儿童告诉了他哪里有吃的、哪里可以遮风避雨。此后,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石青华一家情况得到好转,为表感恩,他决心教那些曾帮助过他的流浪儿童读书。
次年,“光爱”成立,作为一家民办全免费寄宿制的学校,专门收留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儿童。15年的时间,学校从后沙峪搬到居庸关,又从房山搬到通州,又回到后沙峪的下一站南法信,因为运营上的种种难题,光爱学校也如它那些孩子一般,在北京二环八百里开外的地方一直“流浪”。从维持生存到发展教育,从纯靠社会救助到力图自给自足,它寻找的不只是孩子的归途,还有他们的远方。
01铁丝网内的归宿
11月的北京已入深冬,南法信比市区要冷一些,朱清林双手插在深绿色短款羽绒服的兜里,在门口送捐赠者们离开。
职校毕业后,朱清林在外工作了将近5年。今年5月份,听说学校人手又不够了,26岁的他便暂时回来管理接待工作,“在这边就跟家一样,就是出去上班,我们平时也会回来,很自然嘛。”学校只有一栋三层楼高的宿舍供师生混住,一层住男生,二层住女生,第三层是用来堆杂物的露台。由于房间不够,朱清林在大江洼村租了个房子,。他的工资和光爱其他老师一样,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下属的光爱教育基金专款专项发放,每个月2500元左右,“能够正常生活”——房租便宜,每月1400元整。
(男生宿舍,整理得很干净)2007年2月,14岁的河南少年朱清林结束了他的流浪生活,来到光爱。那时的学校还在后沙峪,校舍就是几间房,学生不过十几个,都是之前石校长收留的流浪儿童。其中的一个孩子丁哥给朱清林煮了一碗面条,带着他去外面的澡堂洗了个澡。时隔12年,朱清林仍记得这是他在光爱的第一顿饭。然而以后的日子里,由于物资缺乏,每天早餐只能吃半个馒头,中午吃半碗米饭,但相比于曾经无依无靠的生活,至少安定了下来,就这样,朱清林成为学校唯一一个六年级的学生。
“我是103个孩子的爸妈。孩子不读书没出息,学校自己盖;老师呢,自己做。360行,干了一大半。腰疼时,肩上的担子突然重了很多。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学校,芬必得,信得过。”
(广告画面图源网络)这一年的秋天,石青华参与了芬必得广告的拍摄,随着媒体曝光度的增加,学校救助的孩子已上升到103个,但老师仍停留在4、5人。缺老师,校舍条件差,然而在生存尚且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上课自然被排在了第二顺位。大部分时间,朱清林等孩子都被组织去打扫卫生。徒手挖厕所堵了的下水管道,尝试着修坏了的水管,这些事不得不由孩子分担,“因为我们刚租了一个地”,朱清林解释道,“一个废弃的地方,很多垃圾,园子全是那个土。”
2007年的光爱并不是一所正规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资金完全依赖于社会外界的捐助,时至今日,北京的光爱学校也仍然依靠这种慈善模式。芬必得广告带来的热度并没有立刻解决学校的资金问题,07年年底,师生们因为交不起房租被从顺义赶走,此后又数度搬迁。在朱清林的记忆中,每一次搬家,厨师都会离开,丁哥就顶替上给大家做饭,一做就是半年。2011年,辗转了5次的校址终于稳定在南法信的一座快要倒塌的危房里。
(光爱学校校舍俯视)然而,不是所有流浪的孩子都愿意安定下来。
最初来到光爱学校的孩子,年纪较大,多是在流浪过程中由社会人士发现送来的。长年自由的流浪,使孩子们早已习惯了有钱就上网吧,没钱就偷窃乞讨的生活状态,难以适应学校的管束,不愿坐在班里认字读书,更何况,有时在这里还不如自己在外流浪乞讨时吃得好。
“越狱”,成了不少孩子自然的选择。
宋雨欣就是“越狱”大军中的一个。这个被送来的12岁的女孩,头几天就拿石头砸车,给石校长来了个下马威。石青华后来还发现,“宋雨欣”只是她自己取的假名,在孩子中间,这种假名入学的现象相当普遍,呆久了,李鬼变李逵,孩子的真实名字反而被淡忘了。宋雨欣自幼随奶奶长大,父母从江西来到北京务工后,便设法把她转到了北京的一所初中借读,希望她有出息,但女儿的成绩却让父亲大失所望。父亲无休止的辱骂、殴打,使宋雨欣狠下心,彻底离开这个早已没了温暖的家,在北京开始流浪,最后在流浪到北大时被学生会的学生和警务处发现。
为了防止学生翻墙逃跑,南法信校舍的墙头至今还留存着当年装上的铁丝网的遗迹,老师们甚至找来一段将近拳头粗的铁链,将大门的把手绑了三圈后死死锁住。“走,可以,但得找到幸福的理由”,这是石校长同意“放他们自由”的唯一准则。更多时候,学校的老师每天都去外边找人,害怕孩子从火车站跑到其他城市继续流浪。
宋雨欣当年数次逃跑,她成功过一次,但没过多久又自己回到了光爱,一直到毕业也没有离开,没人知道她逃跑后又为何回来,就像没人记得她的真实姓名。学校的围墙挡住了流浪的自由,也成为无处可去时的一条归途。
02总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现在条件好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朱清林向参观者介绍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感慨几句。近年来,企业捐款赞助逐渐增多,那些危房得到了翻修,成为了如今的几间平房,教室也得以改造,甚至安上空调和多媒体设备。上午的一位参观者甚至表示:“这儿的设施可比我老家的小学好多了。”现在的北京光爱学校只剩下了幼儿班和小学,每个年级一个班,初高中搬到了石校长老家的安徽金寨分校。
(四年级的教室)为表示感谢,教室门口至今还留存着刻有企业名称的铭牌,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都摆放在面向走廊最显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