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细
产品详细当前位置:产品详细

九华山超度去哪个寺庙

九华山超度去哪个寺庙

###九华山超度去哪个寺庙

在探讨关于九华山超度去哪个寺庙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点:

1.**九华山的宗教背景**:首先,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具有深厚的宗教历史和文化。这里汇聚了众多的寺院和庙宇,为信众提供各种宗教活动。

2.**主要寺院**:九华山的主要寺院有华藏寺、天台寺、大觉寺等。这些寺院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历史,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前来朝拜。

3.**超度仪式的意义**:超度是佛教中的一种仪式,旨在帮助亡灵解脱苦难,得到重生或者升入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个非常神圣和重要的仪式。

4.**选择寺庙的标准**:在选择超度的寺庙时,可以考虑寺庙的规模、历史、声誉等因素。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寺庙会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来举办超度仪式。

5.**与僧侣沟通**:如果你打算在某个寺庙进行超度仪式,最好提前与寺庙的僧侣沟通,了解他们的服务内容、费用等细节。

6.**注意事项**:超度仪式是一个庄重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人应该保持敬畏之心,遵守寺庙的规定和礼仪。

7.**其他相关活动**:在九华山,除了超度仪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宗教活动和文化旅游项目可以体验。

8.**总结**:总的来说,九华山是一个充满宗教气息的地方,无论你是想为亲人超度,还是想要体验佛教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寺庙和活动。

九华山与地藏菩萨

2024-02-1411:20·转念成空的简单生活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它在安徽省皖南地区,属于著名的九华山系,与黄山山系、天目——白际山系共同构成了安徽皖南的三大山系。

九华山系之所以著名,一是它峰峦嵯峨,气势雄奇,风光旖旎:二是它与佛教有着深厚渊源。九华山原名陵阳山。南朝时,人们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又将它称为九子山。唐代天宝年间(742—756),诗人李白曾三次到青阳,第二次到青阳时,与时任县令的诗友韦权與及高霁游览九子山,并作了《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李白为此诗作序说:“青阳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并写下这样的诗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后来李白应韦权與之邀再游青阳时,又作了《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这一著名诗篇:昔在九江(指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自此之后,人们便渐渐忘却陵阳山、九子山,而只知道九华山了。

九华山虽然以似“花”(“华”即“花”)得名,但是,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观却是雄、奇,它以峰为主,相传有九十九峰,具名者四十余峰,而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在蜿蜒嶙峋的山势中,交织着峡谷、盆地、溪润、流泉,宛如巨幅山水画。

主峰天台峰尤为雄峻,登顶眺望,松涛攒涌,群山匍伏,长江隐隐如练,天地浑然一体,面对峰顶“非人间〞三字刻石,使人顿生超然物外、尘虑尽消之感。在天台峰的“天台晓日”处看日出,其感受也绝不亚于泰山的日观峰。佛教很早就关注到这座犹如九朵莲花揽聚的雄奇之山。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即古印度)僧人杯渡在九华山创建茅庵,传播佛教,这是佛教在九华山流传的开端。唐开元年间(713-741),僧人檀号居此,并以“化城〞题寺额。唐至德年间(756—758)对寺庙作了改建,并定名为化城寺。于是,化城寺成为九华山的开山之寺。

但化城寺已荡然无存,现在的化城寺山门和藏经楼是16世纪的建筑,而大雄宝殿和后厅则重建于19世纪。化城寺的得名,既与它所在的形胜有关,也与佛教关于释迦牟尼的“化指为城”的传说有联系。化城寺虽与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合称九华山四大丛林,但其余的三大寺都坐落于九华街上,只有化城寺雄踞于山顶的盆地之中,它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为东崖,西是神光岭,北有虎形诸峰,四面青山环抱,宛如天然城郭,所以有“城”之名。

九华山佛教的真正兴起,始于金乔觉在此传道。金乔觉(约696—794)是新罗国鸡林州(今韩国庆州市)人,王族近亲,他早年出家,法号地藏,当时,新罗国与唐王朝交往密切,每年都派出青年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包括僧侣。唐玄宗开元年间,24岁的金乔觉来到中国。他先到都城长安,后云游各地,去过儿处佛寺,都觉得不宜自己的长久修行。在朝拜普陀山之后,他向西北方向而行,先后云游了宜城、池州、南陵、庐江等地,并曾在芜湖赭山广济寺挂单"。经过一番辗转,金乔觉来到九华山。

九华山景色奇秀,怡人心目,气候温润,适宜居住。金乔觉在山中找到一块较为开阔的朝阳地带,栖身于一个岩洞之中,开始了极为清苦的修行生活。他饥食野果,渴饮山泉,以坚韧卓绝的精神研修和弘扬佛法。天长日久,金乔觉高洁的品行和深厚的佛学修养逐渐被当地人了解,受到人们的敬重,并被人们神化。闵公赠山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九华山闵园峡谷中住着一位名叫闵让和的乡绅,人称闵公,九华山的山林、田园大部归他所有。一天,有位和尚来拜访闵公,说:“我是外来僧人,想在山上借块地方作修行之所,望施主成全。”闵公说:“这九十九座山峰任你挑选。”僧人说:“我只求一袈裟之地。”说罢便脱下袈裟向空中一展,竟然将九十九座山峰全部罩在袈裟之下!闵公猛然意识到这是“菩萨显灵”,便将整座山都送给僧人作修炼和弘法之所。这位僧人就是金乔觉。

这类传说表明,在当地人心目中,金乔觉就是来九华山“显灵”的普萨。金乔觉自谓:“六籍寰中,三清术内,惟第一义,与方寸合。”所谓“第一义”即佛门真谛,“方寸”即“心”。金乔觉将佛教教义视为自己心中追求的真谛,带领弟子在九华山潜心修行。他苦于山中经书难觅,便亲自下山赴南陵县,请信士俞荡等人抄写经书,供自己和弟子们研读。他还带领僧人在山上辛勤垦殖,“开凿澞涧,尽成稻田”。从金乔觉在世时开始,九华山僧人除了研习佛经,还种稻、育茶、植树,过着“禅耕”的生活。

唐贞元十年(794),金乔觉年届99岁,在九华山修行、授徒业已75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他召集僧众,与弟子们道别之后,便安然圆寂。弟子们按佛教习俗,将金乔觉遗体置于缸中跏趺而坐。三年之后,九华山僧众建造石塔,欲将金乔觉遗骸安葬塔中。据说,弟子们开缸一看,金乔觉不仅肉身不腐,而且容颜如生,抬动时触及其关节,发出如同摇动金锁一般的声音。按照佛教的说法,这表明金乔觉是“菩萨降世”。弟子们联想到佛经中所描绘的地藏善萨形象与金乔觉面貌相似,而且金乔觉的法号又恰巧是“地藏”,便认定金乔觉就是地藏著萨的“应化之身”,将金乔觉的圆寂日认定为地藏菩萨的涅樂日。

金乔觉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从而成为“金地藏”,这对于九华山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地藏信仰是九华山佛教的精神核心,“地藏大愿”是九华山佛教的根本理念。地藏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著萨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著萨,其中,文殊著萨司“智”,被称为“大智文殊著萨”;普贤菩萨司“理”,被称为“大行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彰显佛的“慈悲”,被称为“大悲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彰显佛的“誓愿”,被称为“大愿地藏菩萨”。据佛典载,地藏乃是在释迦牟尼佛寂灭之后、弥勒佛降生之前的无佛时代,受释迦牟尼佛嘱托来超度众生的菩萨。他立下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矢志度尽“六道”众生,然后成佛。

中国佛寺中,地藏菩萨塑像前常见的楹联“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堪称“地藏大愿”高度传神、凝练的概括。地藏菩萨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甘愿永远在地狱中超度众生。正因为这样,地藏菩萨在佛教中又被视为“幽冥教主”。相传他化身为“阎罗王”,掌管“六道”众生的生死轮回与祸福报应。佛教有关地藏的经典往往通过对地狱的描述,宣扬因果报应之说,其目的是劝人行善。

九华山作为地藏道场而声名渐起。在当地一些士绅的支持、资助下,佛事活动日益兴旺。宋代以后,九华山佛教获得了稳定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对九华山佛教亦格外垂青。宋代,九华山有寺院四十多座,其中十二座被朝廷赐额。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达到鼎盛。随着寺院规模的扩大、僧侣的增多和佛事活动的兴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以及诸多颇有名气的骚人墨客,都络绎前来朝拜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赐银重修化城寺。永乐二十年(1422),成祖封九华山妙峰寺僧人妙广为“护国瑜伽上师”,赐金斓衣。宣德、万历年间,朝廷又多次赐银重修化城寺和月(同“肉”)身宝殿,并赐《藏经》。崇祯三年(1630),百岁宫和尚无瑕被朝廷封为“应身菩萨”。清康熙、乾隆等皇帝更是给了九华山佛教大力扶持,多次赐银、派使臣进香,并亲自为九华山寺庙题写了“九华圣境”、“芬陀普教”等匾额。

同时,由于九华山佛教具有面向民间的传统,很能唤起下层民众的宗教热情,从而使九华山呈现出信徒接踵而至、“香火之盛甲天下”的景象。至清代中叶,山上寺庙达一百五十余座,大庙(如化城寺)僧人竟达数千。九华山佛教在明清两代的高度发展,使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使九华山佛教成为安徽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九华山道教历史也很悠久,其鼎盛时期,道观达二十余所。到了宋代,随着佛教的发展,道教在九华山退居次要地位,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但是,九华山佛教对道教一直采取相当包容的态度,以致出现了“道僧洞”,僧人和道士共居一洞,这在佛教名山中是鲜见的。在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