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是什么,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专业小红书运营推广——顾家有收入两不误
电话+V: 152079-09430 ,欢迎咨询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是什么,[专业小红书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各种运营推广课程],[解决从零到一的问题],[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是什么
剩余价值量由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所决定,也就是由劳动力价值的大小、雇工人数的多少和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三者决定的.
第一个规律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乘以剩余价值率,或者说,等于一个劳动力的价值乘以该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再乘以同时受剥削的劳动力的数目.
第二个规律
平均工作日(它天然总是小于24小时)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或者说,就是受剥削的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第二规律以剩余价值率为中心,考察剩余价值量的变化,它说明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存在一定的界限.)
第三个规律
二、决定剩余价值的三个规律是什么?他们之间的联系怎样?
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它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资本主义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实现困难,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2023-09-2308:40·卖冰棍的小男孩儿假定劳动力的价值,即再生产或维持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已知的不变量。根据这个假设,就知道剩余价值率,同时也就可以知道一个工人在一定的时间内为资本家提供的剩余价值量。例如,一天工作6小时,如果必要劳动为3小时,表现为金额1元,那么,1元就是一个劳动力的日价值,或者说是购买一个劳动力所预付的可变资本。如果剩余价值率是100%,那么,这1元的可变资本就可以生产1元的剩余价值量,或者说,工人每天提供3小时的剩余劳动量。可变资本是资本家购买全部劳动力的总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果一个劳动力的日价值是1元,那么,每天雇用100个劳动力,就必须预付100元的资本,如果要雇用n个劳动力,就必须预付n元的资本。所以:可变资本价值=劳动力平均价值×劳动力总数。在劳动力价值定量的情况下,可变资本的量同雇用的工人人数成正比。如果1元的可变资本是一个劳动力的日价值,每天可生产1元的剩余价值。那么:所以:剩余价值=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人总数。另外,在劳动力价值作为定量的情况下一个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量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规律:剩余价值=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剩余价值率。或者说,剩余价值等于一个劳动力的剩余价值乘以这个资本家同时剥削的劳动力的总数。从这个规律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生产一定量的剩余价值时,一种因素的减少可以由另一种因素的增加来补偿。如果可变资本减少,剩余价值量则可由剩余价值率按同一比例提高而保持不变。上例中,假设一个资本家每天要雇用100个工人,就必须预付100元,如果剩余价值率是50%,那么,这100元的可变资本就可生产50元的剩余价值,或100×1.5个劳动小时的剩余价值。用时间来计算也是一样:工人每天提供6小时的剩余劳动量,剩余价值率是100%;那么1.5小时的剩余劳动量,剩余价值率就是50%。如果剩余价值率提高一倍,或者工作日从6小时延长至9小时,尽管可变资本由100元减少到50元,但这50元的可变资本仍可生产50元的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用提高劳动力受剥削程度的比例来补偿。或者说,雇佣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用按比例地延长工作日的方式来补偿。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资本所能榨取的剩余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反之,如果剩余价值率降低了,只要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或者按比例增加雇佣工人的人数,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仍然不变。但是,靠提高剩余价值率或延长工作日来补偿工人人数的减少,是有一定界限的。无论劳动力的价值如何,无论必要劳动时间是2小时还是10小时,一天的时间是固定的,一个工人每天的劳动时间总是小于24小时,而且,工人的劳动时间也不可能全是剩余劳动时间。上例中我们假定,3小时的劳动等于一个劳动力的日价值,或者说,要补偿购买劳动力所预付的资本价值,每天需要劳动3小时。如果资本家将工作日延长到6小时,在剩余价值率为100%的条件下,资本家用500元的可变资本,使用500个工人,每天可生产500元的剩余价值,或3x500个劳动小时的剩余价值。如果资本家将工作日延长到9小时,尽管剩余价值率变为200%,但资本家将工人从500人减少为100人,这时工人只能生产200元的剩余价值,或6×100个劳动小时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可能将工作日延长到24小时,从而使剩余价值率将提高到700%,即使可能,工人也只能生产700元的剩余价值,还比不上原来500个工人在6小时生产的1000元的剩余价值。因此,在一个工作日内,从一个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量,总有一个不能超越的最高界限,资本家想要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只能是增加工人人数,即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这样,就形成剩余价值量的第二个规律:雇佣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从以上两个规律可以引申出第三个规律: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因为剩余价值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量。如果剩余价值率已定,劳动力价值或必要劳动时间量已定,那么,可变资本越大,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及其必要劳动时间已定,那么,一个资本家在生产中获得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则取决于他所推动的劳动量。但根据以上假设资本家推动的劳动量又取决于他所剥削的劳动力的数量,即他所剥削的工人数,而受他剥削的工人人数又是由资本家的预付可变资本量决定的。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也就是与劳动力总数成正比。但是,资本家把他的资本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这是他的不变资本,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这一部分形成他的可变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中,尽管生产方式相同,但资本划分为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却是不同的。在同一生产部门内,这一比例是随着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无论资本是分为不变资本还是可变资本,无论后者与前者之比是多少,上面这个规律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不变资本的价值虽然再现在产品价值中,但它并不形成产品的新价值。在生产过程中,1000个木梳工人所需的木材、工具、场地,当然比100个木梳工人耗费得多。但是,不管这些追加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提高、降低,还是不变,也不管是大是小,都不会对劳动力的价值增值过程有任何影响。因此,上面这个规律就具有这样的形式:在劳动力价值已定和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本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同这些资本的可变部分(劳动力部分)的量成正比。从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中可以得出结论:雇佣工人的人数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就需要预付一定量的资本。因此,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有一个最低限额,预付资本只有达到这个最低限额,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能成为资本家。剩余价值率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其中,前两个比是价值的比率,第三个比是生产制余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的比率,它们都是用来表示剩余价值率的,因此,它们可以互相替代,但在概念上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实质上,这些公式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就已经定出来,只是。当时并不是有意识地制定的,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我们看的是下列限生的公式:这里,同一个比率交替地表观在劳动时间的形式上,在劳动时间借以体现的价值形式上,这些价值借产品的形式得以表现。当然,这里所说的产品价值只能理解为工作日的价值产品,它不包括产品价值的不变部分。在第二个公式中,剩余价值率表现为一种虚假现象。举例分析,我们假定工作日为12小时,根据我们前面例子的其他各项假设,它实际的劳动剥的度就可以表现为如下的比率:但是,根据公式二我们得出的比率却表现为:这两个派生的公式实际上表示:工作日或其价值产品是按什么比例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的。如果把这些公式看作是资本自行增值的直接表现,就会得出这样一个虚假结论: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绝不可能达到100%。因为在一个工作日中,剩余劳动始终只能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剩余价值也始终只能是价值产品的一部分,只有在剩余劳动同工作日相等的情况下,才能达到100%的比率。就是说,剩余劳动要占据整个工作日(这里指一周劳动或一年劳动等的平均日),必要劳动就必须为零。但是,如果必要劳动消失了,剩余劳动也就不复存在了,剩余劳动只是必要劳动的函数。因此,在这个派生公式中,剩余价值率永远不可能达到100%的界限,更不能提高。把价值产品分为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两个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质,即掩盖了可变资本与活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与产品的分离。资产阶级用一种协同关系的假象,掩盖了资本关系的本质。仿佛工人和资本家在这种协同关系中地位平等,都是按照产品的不同形成要素的比例来分配自己产品的。实质上,公式二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成公式一。举例说明,假定6小时剩余劳动,12小时工作日,那么,必要劳动时间则等于12小时工作日减掉6小时剩余劳动,即:
我们得出的第三个公式是: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无酬劳动就是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就是必要劳动,它们只是这个公式的一种通俗表述。资本家用支付劳动力价格的价值购买工人的劳动,在交换中取得对活劳动力本身的支配权。他把这种劳动力的利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时期。在必要劳动期间,工人只生产相当于他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这样,资本家预付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后,就得到一个价格相等的产品。这就好像是资本家在市场上等价购买现成的产品。而在剩余劳动期间,工人生产的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而资本家却无须付出任何代价。资本家无偿地获得了对这种劳动力的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剩余劳动就可以称为无酬劳动。因此,资本家的本质就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和占有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是以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表现,还是以其他的特殊形式表现,它在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的化身。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归结起来就是资本家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和占有。知道了剩余价值率,工人就可以通过资本家付给的工资来计算资本家从自己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量,也就认清了资本家的贪婪本质。
【GSFAI BANK FINANCING】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2079-09430
专注于为小红书运营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的问题
发布人:hafe11bd发布时间: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