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大英博物馆被多国讨檄!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87851080887829028/

2023-10-0915:07·古月考古论史“魔盗团”的电影情节在现实复现——高级策展人彼得·希格斯疑似在全球游客数量最多、安保最为严密的大英博物馆顺利盗走2000余件文物。与电影相比,没有花哨的偷盗技艺和缜密的团队计划,偷盗者甚至简单粗暴地在电子交易网站低价售卖珍贵文物。“我警觉地看着这个早晨,大英博物馆已经失去了魅力。”抒情诗人艾拉·格什温所作《雾天》中的歌词恰如其分。

大英博物馆以“世界博物馆”自居

8月25日,时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引咎辞职,随后,副馆长乔纳森·威廉姆斯自愿辞职。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英国前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向英国广播电视公司证实,“大约2000件”藏品失踪。追责工作还未结束,文物追索纷至沓来。希腊、尼日利亚、加纳等国文物古迹保护机构纷纷发声,大力驳斥了英方一直以来主张的“文物在大英博物馆更加安全”的荒谬说法,趁此机会强力追索本国被无端掠夺的国宝级文物。

“虚伪”的博物馆

追索文物,是近代以来经历过列强殖民掠夺国家的共同诉求。截至2023年,大英博物馆藏有800万件藏品,但其中大部分藏品是通过掠夺、欺诈、盗卖、走私等方式获得,乃至十大镇馆之宝中没有一件来自英国本土。尽管近年来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正在悄悄“洗白”藏品来源,但无法否认其恶劣的殖民主义渊源。

如果从历史的维度考察这座古老的博物馆历史,可以发现,现代公共博物馆的概念从诞生之初就与帝国殖民主义秩序密切相关。“博物馆”原指君主、贵族和教会的珍宝柜,是不对外开放的私人财产。18世纪下半叶,大英博物馆响应公众对艺术欣赏的强烈需求而逐步建立,“努力从雅典卫城拿来壁面雕刻,从埃及拿来斑岩、花岗岩的巨人像,从亚述拿来浅浮雕”,总之世界范围内稍有价值的珍宝都成为英国在帝国主义启蒙运动中教化公众的道具。可以说,陈列在展厅的藏品本质上是“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战利品,更是英国殖民统治和血腥压迫的历史罪证。

然而,随着掠夺文物逐渐失去正当性、文物追索背后的民族情感逐渐获得广泛同情,大英博物馆开始为虚伪的粉饰定位,以“世界博物馆”自居,强调自身对“全球文物的保护”和对“文明关联性的记录”。大英博物馆认为自己对世界文物和遗产保护负有信托责任,是“伟大”的遗产托管人。然而,秉持着“文物全球共享”观念的大英博物馆无法圆满回答“文物为什么不能回到故土”这一饱含民族情感的发问,只能用“西方博物馆是存放世界珍宝最安全的地方”来搪塞。而如今,监守自盗的粗劣手法让自诩“最安全”的大英博物馆“啪啪打脸”。

其实早在2021年,就有热心的古董收藏家向大英博物馆预警,提示馆中藏品已经丢失并流入古玩市场,还在往来邮件中还附上了详细证据。然而,官僚化的大英博物馆精英们,带着学术上的傲慢和管理者的脾气,冰冷地回复“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2021年,艺术品商人伊泰·格拉德尔在电子交易网站发现博物馆流失的珍宝——低价出售的真迹宝石、美杜莎浮雕、浮雕碎片等等,卖家以“苏丹1966”的昵称活跃,并声称自己祖父在约克郡开过一家古董店。然而,卖家银行账户名、社交媒体的信息认证,却都指向了大英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彼得·希格斯。在多次确认后,格拉德尔联系大英博物馆,警告内部“家贼”正在监守自盗。令人不解的是,提前两年收到预警的大英博物馆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累计丢失了2000余件藏品。无论黑手是谁,失窃的大英博物馆已经暴露出了巨大的安全漏洞。

藏品流失之于大英博物馆并非“新闻”。从上世纪70年代起,有着巨大客流量的大英博物馆就开始爆发铅笔和奖章失窃案件;1993年,窃贼闯入,偷走价值25万英镑的罗马硬币和珠宝;1997年,波斯古书被盗;2002年,希腊雕像被盗;2004年,中国铜镜、盔甲、宝石被盗。太阳底下无新事,大英博物馆的失窃也并非新事。《泰晤士报》总结博物馆频繁被盗的原因为“管理混乱”和“编目缺失”,但本质上这是由“占有却不热爱”的强盗精神导致的。

何时归家?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系列短视频一经上线就引发全网热议,华夏文物拥挤地排列在展示柜中,仿佛明珠蒙尘、黯淡无光,流落在外的“游子”过得着实不佳,而盼望踏上归家路的玉壶则寄托了国人浓烈的民族情感。反观现实,大英博物馆混乱无序的管理和频频失窃的丑闻让人慨叹:海外游子何时归家?

据《泰晤士报》统计,从大英博物馆中丢失或被盗走的文物中,有90%以上最终都无法被找回。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没有做好基础的编目和登记工作,甚至无法精准定位到底丢失了哪些文物。据《纽约时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藏的800万件藏品当中,仅有450万件在电子数据库中做了数据编目,目前在官网可查的编录藏品为220万件,仅为藏品的四分之一。对藏品进行妥善编目本是博物馆的分内之责,但因为大英博物馆行政和保护工作的预算被大幅削减,此外有限的资金都优先投入到了制作精美手册和活动举办中,并不及时的藏品数字化工作给了盗贼小贩可乘之机。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承认,目前大英博物馆800余万件藏品中,并非所有藏品都进行了“恰当的编目和登记”,正因如此,丢失的2000多件文物甚至无法精准地确定身份。

“占有却不热爱”是大英博物馆当下对待掠夺而来的文物的常态,庞大的藏品数量导致文物陷入拥挤的陈列环境,甚至不少文物长久地在暗无天日的储藏室吃灰。如此之多的文物究竟来自何方?又如何得来?大英博物馆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和质疑。

随着失窃丑闻逐渐发酵,饱受殖民掠夺的各文化古国纷纷重启追索计划,因为目前大英博物馆的安全性和信用度已经岌岌可危,无人可以保证下一次失窃的不会是国宝级文物。据大英博物馆自称,博物馆内百万级别的藏品来自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的捐献,或者在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使用自身资金购入。但事实上,大多数异国藏品背后都凝聚着一段灰暗历史和血色记忆。

以贝宁青铜器为例,在1897年至1960年的大英帝国统治期间,英军在占领贝宁城后,烧毁皇宫,洗劫皇家宝藏,最终导致贝宁皇家私藏大多在伦敦拍卖,大部分贝宁珍宝进入世界各地博物馆。精美的贝宁王国王宫内的铜牌雕饰作为战利品被送给女王,如今正被悬挂在大英博物馆中,与家乡遥遥相望。2021年,贝宁王宫代表和尼日利亚联邦信息和文化部就曾正式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今年8月,尼日利亚政府再次致信大英博物馆和英国政府,要求立即归还贝宁青铜器。与无动于衷的大英博物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7月,德国将千余件贝宁青铜器归还给尼日利亚,剑桥大学、阿伯丁大学等校级博物馆也纷纷加入到对贝宁文物的归还之列。而大英博物馆在所谓的《大英博物馆法》支持下,拒绝归还任何藏品。

2002年,以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为首的19家博物馆联合发表所谓的《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该声明认为,文物藏品不管是通过购买、礼品交换还是其他方式得到,都已经成为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并延伸为国家藏品,不允许归还他国而留下一个“孤独的博物馆”。部分西方博物馆正逐渐推进掠夺文物的制度化及合法化,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文物流入国拒绝加入促进流失文化返回的“海牙公约”。但幸运的是,受伤的国家始终带着沉痛的记忆坚持追索文物,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物逐渐从其他国家回归。

英国媒体称,此次的文物丢失丑闻是大英博物馆迄今为止最大的盗窃事件,但他们好像忘记了“窃人者人恒窃之”的道理。在西方世界,大英博物馆是日不落帝国的发展缩影,但从历史的暗角来看,它更是血腥可耻的殖民主义的缩影。文物上可能不再有盗猎者的指纹,但文物所凝结的归属地文化属性,始终诉说着这段屈辱的被拐历史。纵有千难与万险,失落的游子定会归家。

Copyright2023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