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简介怎么写吸粉》
1、减肥打卡,第一天失败了。
2、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
3、当时间沉淀下来,只有回忆。
4、每天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
5、若只是喜欢,何必夸张成爱。
6、不熟没关系,叫我小仙女就好。
7、因为我要赢,所以你们都得输。
8、失望攒够了,我在原地攒绝望。
9、自己爱自己,比谁爱你都靠谱。
10、英雄不问出处,恋爱找我速度。
11、没有人帮你,说明你一个人可以。
12、背叛有时候会成为一个惯性动作。
13、吃不腻的都带腥,忘不掉的都来劲。
14、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有阿玖抱。
15、我飞向宇宙,却被你逮回小小星球。
16、数学里有句话,过程错了就是错了。
17、泡沫晕染,梦里的颓靡就这般清亮。
18、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19、胡思乱想,只会让自己更加的难受。
20、雪花来了,我的心还空着,你来吗。
21、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尝到了甜头。
22、就怕会更难过,只好装作我比你冷漠。
23、山不难爬,只要你肯,山巅在其脚下。
24、我不是草船,你的贱,别往我这里发。
25、我们只需要闻着梦想的味道,向前走。
26、炎热的夏日,却依旧温暖不了我的心。
27、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28、差不多就是有差距,有差距就是差很多。
29、我也失望难过舍不得,可我什么也没说。
30、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成熟的善良。
小红书十年:从小众需求到大众生活
一个具备DNA的社区产品,会像生物体一样,自我进化。作者|张果
当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信奉技术与算法的魔力,一心只想跑得更快时,小红书却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地带,以一种非理性执着的节奏走了十年。
小红书创始人、CEO星矢搜索十年记忆,经常想起一个片段:
那是团队刚搬进位于上海高安路的第二间办公室,空间不大,一楼却有一面黑板。小红书的第一位工程师路飞在黑板手写了一段话:“我不知道如今的黑客是否会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看到如同艺术家一样,这些数字时代的手工艺人正在改变世界”。
这是小红书的一种产品执念。
十年间,小红书的产品形态历经变化,从最早的PDF到内容社区;不同阶段,外界给小红书贴的标签也不尽相同,从种草神器到生活方式社区。但背后的内核始终如一:围绕人,承载一切生活方式趋势变化。
然而正如星矢所说,生活不是舞台,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更多时候,小红书需要在审美与效率、主观判断与客观数据、内容运营与推荐算法之间小心地走钢丝,寻求平衡,有时候甚至“相爱相杀”。
小红书团队时常自我审视,是否时刻关注到人文精神。
十周年主题的几天会议中,团队延伸出类似“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世界”、“不出现负外部性”、“让普通人能更好地表达”等关键词。这些认知和共识,进而决定小红书的产品价值观,也是未来前行的路标。
2016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曾做过一个讲座,她谈到人文学科在培养高效和善解人意的领导者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她说,“人文学科培养的探究精神,教会我们如何仔细审视手头的事物,即便是深埋于尘埃之下的危险性、戏剧性或令人费解的陌生感……人文学科教给我们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同理心——如何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一定程度上,是理解用户的同理心让小红书十年收获了一亿日活用户,未来还会有更多人加入。这就是小红书存在的意义。
一个社区的自我迭代从分享购物攻略开始,小红书就自带天然的“工具属性”。但团队很快意识到PDF内容的承载力有限、也过于静态,不够实时。小红书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激发更多的内容生成,而不只依靠创始团队这个“小型编辑部”。
2014年,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是,小红书放弃了相对静态的PDF攻略,而是转换为如今的UGC笔记形式。图片加文字就可以构成一篇“内容”,再加上当时在Instagram已经被验证的标记、可以提供用户共同讨论的#话题,小红书的基础内容容器就此形成,并延续至今。
小红书COO柯南总结,人非常复杂和多样,要服务好这个领域的用户,唯一的解题方式就是UGC。
但当时的社区的核心还是解决海淘的信息、资源不对称。一个早期的小红书用户,主页多是来自中国香港、日韩等地的好物分享。社区也顺势做类似论坛的人工话题分类。但这些对一个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内容社区,只是可开垦资源的微小一角。
这一年开始,小红书更多围绕“人”做功课,从东西怎么买到怎么用,内容逐渐泛化,护肤、美妆甚至到健身、美食等等。这些UGC内容是小红书播撒下的第一批种子。
这些内容应该第一时间连接到感兴趣的用户。于是2015年,小红书引入第一位算法工程师。
起初,这位工程师很焦虑,社区一天新增内容只有几百篇,用户很快就刷完了自己感兴趣的笔记,推荐算法根本跑不起来。
为了把“人”的特质引入,小红书开始通过产品和运营的方式,从自拍入手,发起类似“小红书蹲”的话题,引导普通人发现记录并分享生活点滴。
UGC生产,是小红书区别于其他内容社区的关键特质。无论是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是抖音,离不开明星、大V引流。而小红书直至2017年,才决定引入明星。
2017年,刚刚演完《美人鱼》的林允自发入驻小红书,与《延禧攻略》主演吴谨言、戚薇、江疏影、张雨绮、周雨彤等人,成为第一批在小红书分享生活日常的明星。
和其他平台截然不同,他们在小红书发布的内容,像自己的“朋友圈”。尹正、关晓彤分享减肥餐,新剧、红剧的演员发布穿搭妆造的设计想法、明星分享各类红毯、广告片妆容等等。一个明星的生活面开始被看到。
在小红书拥有1500多万粉丝的赵露思,分享自己的日常穿搭、琐碎生活,因为真实不装而被更多人关注,成为小红书粉丝数最高的明星。
明星效应的后续是,更多年轻人涌向这里,小红书的破圈之路也正式开启。
2018年6月,凭借明星自然发布笔记和综艺投放,小红书月度活跃用户(MAU)突破5000万。增长界线由此打开,2020年7月,小红书MAU突破1亿。15个月后,MAU又突破2亿。
用户基数扩大的背后,是个体样本多样化的开始。
2019年,88岁的小红书用户@严于律己,通过东方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关注到小红书。因为担心外面的面包添加剂过多,她在小红书学做面包,然后来小红书“交作业”;她还学习栽种牛油果的核,跟大家探讨叶子要如何才能长得快。
她喜欢小红书的理由很朴素,能“看到普通人的生活”。在没有运营技巧,纯自然分享的情况下,在小红书收获了3万年轻粉丝,一群陌生的“小朋友”。
还有北漂10年月薪不足4000的打工女孩,通过独居日记,记录周末的一桌好菜,秋天的一顿好肉;也有全球旅行的数字游民,分享如何一边探索世界,一边赚钱的特殊经验。
正是这个时期,小红书“有用、经验分享”等关键词标签,自然形成,时至今日,这样的烙印还在日益加深。
而且在互联网越来越注重效率的当下,小红书仍然选择双列瀑布流推荐内容,把选择权留给用户。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注脚。
发现趋势而非制造趋势十年过去,小红书已经形成自己社区的内容和语言逻辑。
我们常常听到的“这很小红书”是一种基于外观和颜值的审美判断;“这个很适合发小红书”,则指符合小红书用户的内容趣味:要么信息足够有用,要么能在小红书得到共鸣。
不是所有人都对小红书这么熟悉。
小红书就像一座“城市”,当持续有大量的新居民涌入,在城市中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至关重要。
2019年底时,小红书的团队发现,平台存在一些画风不好、博眼球但有流量的内容,他们的判断是不能放任;很快,在2020年的一次全国范围调研中,用户一边反馈小红书核心的吸引力是“有用”,另一边,与消费极其接近,大量商家的广告投放也让用户对小红书种草的真实性存疑。
此时的小红书用户仍然在快速增长,但团队判断,如果任由情况恶化,平台可能就没有明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小红书把核心目标放在社区生态之上。2021年4月,小红书发布社区公约,明确平台倡导什么内容、反对什么内容。
例如:避免使用夸张、猎奇等手段吸引用户点击;请鼓励普通人的发言和分享;请基于内容互动,一般情况下,外貌、身材、年龄并非讨论的必要元素;避免炫耀超过常人的消费能力等等
平台治理的同时,小红书的另一个动作则刺激了社区内容的生机。
运营团队发现小红书上不断产生新兴的小众生活方式,这又引发了内容更加多元化以及对此感兴趣人群的进入。因此将发现和运营新趋势作为重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