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藏王菩萨简介安徽九华山
##地藏王菩萨简介安徽九华山
二、九华山是哪个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是一个充满了神圣气息的特色自然景区,内部充斥着各种极其灵验的典故和传说,关于九华山的人文情怀想必很多游客都不是很熟悉,那么只要知道它是中国四大名山即可,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九华山介绍以及道场分析。
九华山是哪个菩萨的道场?
地藏王菩萨
原因:
九华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导化、融合儒道的产物,九华山就是释儒道互动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为一种文化化自然,九华山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对地藏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及其活动又繁衍了特定的九华山的文化。九华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
九华山简介
九华山(JiuhuaMountain),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为"九华山"。
九华山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主体是由花岗岩岩体组成的强烈断隆带。其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都是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九华山地处北亚热带,不仅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而且受到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的制约,所以具有温和、湿润、阴凉等山区气候特点。
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绵亘一百余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九华山是西藏菩萨的道场,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九十九峰而著称。九华山景色相比于其他名山更为秀美,山间溪水潺潺,银瀑林立。这里的气候是典型的夏短冬长,冬季银装素裹,满山的树挂景色仿佛神话故事中的场景一般,分外洁净。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体凌空伫立,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如今也依然保留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东南第一山”。
九华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据《福地考》载,九华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据《福地考》载,曾有不少高道在九华山修炼,今仍在九华山流传着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故事和诗文,九华山不少地名也都与这些道教人物和传说有关。东晋末至中唐之前九华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折射了早期九华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拱如城。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原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20公里处,面积100余平方公里。该山险雄奇秀齐备,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美称。唐代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子山,作诗赞美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因而将九子山改名九华山。
九华山早在晋代(公元401年)就有了寺庙建筑,开始是道观,到唐代新罗国(今朝鲜)金乔觉到此结庐,广修佛寺,后经宋、元、明、清历代的修建,九华山寺庙最多时达150余座。现存寺院50余座,佛菩萨塑像15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化城寺、肉身宝殿、祗园寺、百岁宫。
天柱峰位于青峭湾西北,海拔1004米。清代《九华山志》载:"天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
九华山文物众多,上述仅是九华山历史文物馆中藏品中的一部分。其余有历代朝廷赐给九龙山金、银、铜、玉印不计其数;历代铜、铁、玉质佛像和数百口合金钟及器皿,铸造精良,造型古朴优美;历代名瓷如唐三彩、景泰蓝、釉红、青花瓷亦不在少数;历代名人字画400余种;各种碑、塔、墓及摩岩石刻遍及全山。这些珍贵的寺院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们人收藏保护的结果,是九华山佛教历史的见证,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
安徽九华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与一位名人有关
九华山这个名字,好不好听?
答案是:肯定好听啦!
但是,你知道吗?安徽九华山,早年并不叫九华山?
那叫什么?
叫作:陵阳山,或者叫作:九子山。
但是后来,为什么又叫作九华山了呢?
原来,这中间,与一位名人有关!
谁?
答:李白!
李白不是与敬亭山、秋浦河有关吗?怎么会与九华山,扯上关系了呢?
事实上,九华山的命名,确实与李白有关!
这个是有“诗”为证的!
话说在《全唐诗》中,收录了这样一首诗歌,叫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诗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我给大家摘录一下,如下:
青阳县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缺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这段话,说是文言文,但是,读起来,并不难懂!
简单来说,就是:李白与几个朋友,相聚于九子山,大家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聊着聊着,便合作搞了一首诗,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李太白开局便提到“灵山开九华”,众人一听,觉得甚好。
于是,众人便附和道:九华这个名字不错,不如“予削其旧号(九子山),加以九华之目。”
于是乎,就这样,哥几个,便动议,改九子山(旧号),为九华山。
这一段故事,大约发生于唐朝天宝十三年(即公元754年)的冬天,地方志里面,是可以查询到的!
第二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的时候,李白由金陵溯江赴浔阳。
哎,船行至秋浦江面的时候,李白站在船头,遥望九华秀色,忽然诗兴大发,又写了一首诗歌!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将这首诗歌赠与好朋友青阳任县令韦仲堪,以表达对九华山的敬仰之情!
你看,有才之人,就是有才!
现在来看,九华山这个名字,不仅好听,而且,确实很有韵味。
你细品,是不是如此?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一起走遍天下,更多旅游地理,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