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我一个金融项目,想找投资人,好项目难求,投资人如何抓住时代机遇

专业小红书运营推广——顾家有收入两不误

电话+V: 152079-09430 ,欢迎咨询好项目找投资人免费平台,[专业小红书运营推广],[各种商圈业内交流],[各种运营推广课程],[解决从零到一的问题],[让你站在风口忘记焦虑]

一、我一个金融项目,想找投资人

一、媒体宣传渠道

通过媒体报道寻找投资人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优点显而易见:曝光度高,容易获得关注,如36kr这样的平台,就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且比较专业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比较容易进行项目报道。

二、将项目发到融资平台

将自己的项目发布到这样的创投圈子,可能会有项目的直接对接,而且这样的对接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但是另一方面,也难免会收到很多的广告,比如推销电话或者同行打探消息的。

三、充分利用免费推广平台

也可以选择把你的产品或者项目放到免费的推广平台进行推广和展现,比如58同城这样的平台。这种方式可以吸引到种子用户,也可以获得同行等一些渠道资源,但是缺点就是效果来得比较慢

四、寻找靠谱的FA

靠谱的FA同样会给你的项目一些指导意见,会帮你去寻找合适的投资机构

五、组建团队

二、有那些网站可以找到投资人

据网友推荐的平台有:

项目找资金https://www.wuyabuluo.com/forum-16-1.html

个人资金找项目https://www.wuyabuluo.com/forum-110-1.html

寻找合伙人https://www.wuyabuluo.com/forum-18-1.html

创业创意点子https://www.wuyabuluo.com/forum-57-1.html

创业交流平台https://www.wuyabuluo.com/forum-122-1.html

创业线下活动https://www.wuyabuluo.com/forum-72-1.html

如果把握不准,你可以带着项目去不同的平台上试试,比如明德资本生态圈、鲸准、创业邦等等。一般情况下,基金、投资人都会与融资平台进行合作,他们通过平台来筛选值得投资的项目。例如明德资本本身就是做投资的,这跟很多平台不一样,很多平台只是做中介的。另外,明德还有1800多家合作基金资源,线下活动的对接率比较高,每一期活动都有几百人参加,近百位投资人会到现场,不少企业获得了融资。

通过三方融资平台,尽量不要选会员制的尝试成本太高,选那种能自助申请一对一和投资人直接电话沟通的平台,要选和你项目行业阶段相匹配的,电话沟通比较高效,而且能相对和投资人更详细的阐述你的项目,聊完还能加投资人微信,这样更有助于你的项目被投资人选中,推荐云对接。

想通过平台精准对接投资方;对基金、投资人来说,想通过平台来筛选值得投资的项目,所以都会与融资平台进行合作。融资平台便为企业家和投资人搭建了一座桥梁。但是以上所述平台毕竟都是推荐的,不是属于合适自己的,网上选平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很多平台动则交几万块钱的费用,却没有结果。融资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以自行了解项目的相关机构,通过获取机构的信息,能直接对接机构,开展一对一的沟通,能更有效地获得融资,查找机构的信息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搜索引擎上输入机构或投资人的名字就会自动跳出一大堆相关资料

2.投资机构的官网

3.第三方创投平台:IT桔子、创业邦

4.投资人点评平台:uppers

好项目难求,投资人如何抓住时代机遇

融中财经

2024-01-2610:33发布于北京北京融中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导读THECAPITAL

2024发现价值,实现投资复利的最大化。本文7873字,约11.2分钟

来源|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2024年,是反转之年。作为十四五的压轴之年,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将会进一步深入,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大。股权投资行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行业需要因势利导、借势而进、顺势有为、轻装前行。信心是最大的资产,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勇气是最大的力量。

融中财经2024(第13届)中国资本年会盛大举行,集聚政府主管部门,国资/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等LP,VC/PE投资机构及创新引领企业,对新形势下的行业生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观点挖掘和问题探讨!

会上,以“价值发现,投资复利最大化”为主题,大会进入“成长期投资专场”讨论环节。陕投成长管理合伙人郭佳,光速光合合伙人王国栋,联新资本管理合伙人吴宗鹤,创合汇资本管理合伙人、总经理于红梅,长江创投副总经理张加强,中肃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朱军参与了论坛讨论,由源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琳为论坛主持。

以下为“融中财经2024(第13届)中国资本年会”中,成长期投资专场论坛环节中的精彩演讲实录,由融中财经(ID:thecapital)整理。

刘琳:感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我是源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琳,非常荣幸能够主持由融中财经主办的2024中国资本年会成长期投资专场。首先请在座的各位嘉宾简要的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机构。

郭佳:大家好,我是郭佳,来自陕投成长基金。陕投成长成立于2015年12月份,到目前管理了十六支基金,总规模超过了60个亿,到目前为止,已经投资了63个创业投资项目,也是在西部来讲,还是比较市场化的机构。

王国栋:大家下午好,我来自光速光合。光速光合成立于2011年,目前管理9支美元基金和2支人民币基金,主要关注早期和成长期两个不同阶段。投资领域涵盖硬科技、绿色科技、医疗科技、AI等几个不同的方向。

吴宗鹤: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来自联新资本,联新资本成立于2008年,每隔四年发一期PE基金,一直以来专注于科技,医疗健康两个大赛道。目前管理的规模超过百亿。

于红梅:大家好,我来自创合汇资本。创合汇资本是一家赋能型股权投资机构。我们目前在管基金6支产业基金,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绿色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合汇资本在合肥、苏州、上海、南京等地设有产业加速器。

张加强:大家下午好。我来自于长江创投,长江创投成立于2022年,整合自长江产业基金,湖北省高投等五家投资平台。目前主要围绕着湖北的优势产业,包括光电子、汽车、生命健康这三个产业进行投资。目前整体的管理规模大概是七百个亿。

朱军:大家下午好,我是上海中肃资本的朱军。中肃资本是一家民营投资机构,总部在上海,规模超过二十亿。主要聚焦于新能源,包括新能源先进材料,新能源的高端装备,新能源的核心器件。

刘琳:感谢各位嘉宾的介绍。我也简要介绍一下源禾资本的情况。源禾资本是烟台财金集团旗下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成立于2019年,是资本市场的新兵。截至目前管理基金规模42亿元,投资项目70余个,上市项目6个,业绩尚未凸显,但是小小禾苗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从投资区域看,主要聚焦山东,布局全国,40%的资金投资于北上广深江浙区域。从投资阶段来看,投早投小,80%的资金投资于早中期、成长期项目。从投资行业看,关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智能制造和军工航天六个行业。

01

拥抱科技

回顾2023年投资人的打法、策略、成绩

刘琳:2023年对于股权投资来讲,可能是最坏的时点。在募资端压力增加,退出端压力放大。但是其中隐藏的机遇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积极的拥抱科技,拥抱政策,拥抱成长性红利。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强国概念,彰显出国家对金融的重视,同时提出科技创新要引领现代产业建设是2024的发展重点,同时提出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切入正题,请在座的各位嘉宾介绍一下2023年主要策略,打法和成绩。

郭佳:回顾2023年,主要围绕变与不变。

不变的部分上,投资的大逻辑实际上没有变化,依然是聚焦着科技创新硬科技,然后一直秉承着价值投资,价值发现。

在退出的层面,去年有一个项目的IPO,三个项目退出依赖于股权转让退出。所以在退出环境里面可能不依赖于IPO的退出会逐步增加。在小的策略上有一些微调,第一就是投资端开始追寻周期股,2023年我们觉得还是有一个周期库的体现,也可能是一种机会。所以去年一共出手了20次,在总数当中已经占了三分之一的分量了,希望能够抓住逆周期投资的机会。

另外在投资打法上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把投后赋能前置,践行一种VC+并购的模式,或者VC+BD的模式,投资之前帮助早期企业寻找到合适的团队也好,产品也好或者服务也好,帮它注入一些好的资产,或者好的人才,共同成长,最后对它进行股权投资。

王国栋:随着围绕不同科技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多,我们也陆续补充了相对比较资深的投资团队成员,尤其强调产业经验。

此外,“走出去”、“引进来”也是我们在2023年的一个投资策略。“走出去”是指利用我们全球平台的优势,赋能被投企业,帮助企业衔接海外的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投资端则会“引进来”,我们一方面关注国内高校或是产业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将视野放到全球范围,寻找和网罗一批优秀的华人创业者,充当桥梁的作用,依托国内优势产业的配套资源,帮助他们落地在国内的创业项目。

从成绩上来看,过去的2023年我们有三家被投企业分别在美股和国内A股上市。

吴宗鹤:在每年讨论投资策略的时候,大家都试图对宏观环境做一些研究和分析,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微观层面的企业研究,可能更关键。2023年也是一样,相信有很多企业碰到一些挑战,但是也有一些企业迎难而上。联新资本在2023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投资节奏,当然我们也根据市场的环境,适当的做了一些微调。相信在座的各位同行们也是一样。

于红梅:2023年,我们的策略打法在不断升级。

第一、投早投小,抓项目源头。深度链接科研院所、院士、专家教授,抓科学成果转化等源头项目。

第二、重视被投项目赋能。我们在2016年设立管理公司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投后赋能部门,对被投项目在渠道、融资、内部组织管理等全维度赋能,助力企业高速发展。

第三、基金架构设计阶段,考虑退出布局。近几年我们在每支基金架构设计阶段,除了引入产业方向匹配的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外,重视引入大型产业方,加强并购退出路径的同时,也看好大和被投企业形成的大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协同效应。

第四、构建返投抓手。现在主流基金基本都要拿政府引导基金的钱,就涉及一个很重的环节就是返投,对投资机构是一种考验。引导基金希望管理人在地方深耕,表面上是返投,实际是希望管理人成为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建设的合作伙伴。

创合汇资本依托集团资源,累计培育1万多家企业,其中有数千家高成长科创及专精特新企业。另外,我们还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共建专精特新创新增长中心,赋能逾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所以有了优质的项目池,很容易实现返投现,经常还会超额完成返投。

这两年是创投行业的寒冬,机构出手都谨慎很多。2023年我们逆周期思维,共投了7个项目。我们目前投的Protfolio中有40%已经完成上市退出或上市申报(含2023年4家在排队中),2024年会新增7家申报企业。

2023年3月,我们与上海交大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共建碳中和发展产学研智创中心,助力科创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创企业成长。9月,我们成功入选合肥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并获得创新单元载体运营服务及子基金管理人等资格。

朱军:我们现在聚焦在新能源方向上面深耕。所以现在更多的钱来自于新能源的上市公司,包括上市公司的实控人。

去年也出手了十个项目,大家都知道现在周期是不好,但是在创投行业,就是应该在不好的时候进行投资。然后才能够在高的时候进行退出。所以我们的策略还是一直没有停,包括新能源去年应该是比较冷,我们一直在内部讲不要因为“一根阴线”改变信仰。国内碳达峰碳中和任重道远,我们会一直继续投下去。

张加强:2023年整体的变化上,第一点,原来主要投资还是偏成熟期,在2023年的时候,成立了天使母基金,这个基金总规模是100亿,首期30个亿,最主要还是聚焦更早期的企业。所以这应该是我们的策略上向更早期的变化。

另外,我们和产业龙头合作进一步增多,围绕着湖北包括全国的优势龙头企业,更多的设立CVC基金,一个是方便早期,另外对投资人的要求更高,所以我们更希望和头部行业,产业龙头进行合作。

刘琳:感谢各位嘉宾的介绍。2023年,源禾资本主要秉持三个投资逻辑,一是久久为功,善做善成,以耐心持久的心态投早投小投科技,耐心陪伴企业成长。二是注重企业赋能,利用集团控股或参股的银行,证券,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资源,产业资源和政策资源全方位赋能企业。三是注重资本招商和亲情招商,利用管理的招商专项资金,召集祖籍山东、烟台的创业者回乡创业。

02

VC/PE焦虑退出下

并购大爆发能否在2024实现?

刘琳:下一个话题是现阶段PE和VC都很焦虑退出,这样的环境下并购会不会在2024年出现大的爆发。另外,各位觉得目前哪些行业存在更多的投资机会?

郭佳:我个人觉得,并购潮会来,但是潮水有多大,这个还不好说。从2023年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创新药的产品,有很大的比例,开始对海外大药厂进行授权,最高一个品种达到了84亿美金总的授权,这是在中国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与此同时近期开创了中国有史以来国外大药厂并购国内的先河。话题说回来,并购是不是就此拉开了帷幕,可能是一个肯定句,也可能带一些别的色彩。但是从目前的这些案例可以看到,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企业,这些产品,已经得到了海外的认可。

现在我们唯一觉得有不确定性的就在于到底收购方是谁,到底是海外的这些大药厂,还是中国本土的大药厂,还是某些国有资本,目前没有一个定论。

王国栋:2024年并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苗头,抱团取暖的现象会相对而言更多地出现。随着IPO政策的缩紧,对于合并或者被收购的动力会越来越足。比如我们会看到拥有年利润三五千万的公司,通过互相抱团寻求资产及业务的协同,让企业再上一个台阶。

当然并购是不是会遍地开花,我觉得这个很难讲,只能拭目以待。

吴宗鹤:近几年,各家机构特别是人民币机构目前都面临了退出压力,大家都期待更加多元化的退出方式,不仅仅是IPO并购,甚至是其它的。并购其实对收购方的整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另外也需要注意商誉的影响。我们希望每一个头部公司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正在上市的路途当中,有这个能力进行并购,对行业进行扩张。作为基金管理人也会支持一些优质的早期项目加入到更好的平台。

于红梅:大家的退出焦虑主要是在退出渠道。现在最常规的退出渠道IPO节奏放缓了,其他的退出渠道如并购、转让、S基金等方式还没有成为大部分机构的主流退出路径。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退出渠道上会加大并购的比重,向IPO、并购、转让、S基金等更多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当然这也需要政策层、行业内的从业者共同去推动。

我们正处在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的双重机会。这两年的新能源、半导体投资很热,最大的问题是泡沫化严重。我们在投资策略上需要往行业的更上游去看,上游的新材料领域仍有一些不错的标的。2023年有两个振奋人心的方向:一是生成式AI方向,这也是行业最大的一个α变量,AI正在成为新的基建设施,包括底层技术和模式创新。但有机会的同时,算力方面仍面临着挑战;第二是具身智能。通用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下一代本体,拥有大模型的“大脑”、有可感知、可交互、可行动的多模态感官“身体”。当然,在技术领域也面临很多的挑战。

另外,我们也在绿色能源、智能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材料、电池、设备、软件等也做了很多布局。

张加强:在资本市场收紧的大背景下,未来并购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退出通道。所以说未来可能确实会成为一个发展的趋势,但是这个过程不是说一蹴而就的,可能是逐步的过程。

从我们的角度,自身作为产业平台可以围绕着产业链去收购相关公司,来进行整合。所以越是在这种相对来说比较悲观的时候,越是机会。我们想发展实体产业这块,会加大力度,加大投资,加大并购力度,有合适的资产,都会大力收购。

朱军:中国的企业家很多都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好的企业不太愿意被并购。在前些年资本市场好的时候,可能一个并购案好几个涨停。现在再看的话,跨界并购的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波澜,比较少看到。一些上市公司跟我们聊,是不是能做一个围绕着我的产业链,来投一些企业,后面以并购为目的来投。我后来跟他们也分析了一下,这其实是比较难的。后面这些企业发展好了,它还是想独立上市的,不想并购。二如果发展不好,把它买回来也没有多大意义。

刘琳:感谢各位嘉宾。刚才各位嘉宾的观点没有明确提出到底会不会有并购潮,但总得看来发生并购潮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我个人认为2024年可能会出现大的并购潮,总结一下各位嘉宾的观点,一是股权基金有很强的退出压力。二是2024年大部分早期项目的融资情形不会得到显著改善。三是国内IPO的节奏仍然会保持放缓态势。基于这几点原因,我想可能会有很多的企业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问题。当供给端出现大量的优秀标的时,资本市场会不会有新的并购动作,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哪些行业会有好的投资机会,分享一点那就是科技向上溯源,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关注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包括材料领域的创新,人工智能领域,航空航天技术等等,都是在寻找向上溯源的空间,我想这可能是不错的方向或思路。

03

GP同质化放大

投资人如何做好早期投资?

刘琳:进入第三个话题,GP的同质化特征进一步被放大,大家要不要改变策略,向早期投资延伸。投资人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早期投资能力?

朱军:早中后期我们都有投资。我们还是往产业链来投,而不是往前投。刚才讲的机构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所以我们从2020年开始,就在走差异化的道路,就把自己的方向全部围绕到新能源一个方向上面。通过这些年的行业深耕,基本市面上但凡冒点头的新能源企业,都在我们视野范围内,新成立的基金基本上每一支都拿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钱在50%以上。有的钱拿着是烫手的,所以有的钱能拿,有的不能拿。有的钱要努力去寻找,特别新能源产业链的这些钱。

如何把自己打造成CVC,一个就是我有比较强的新能源的产业链出资人的资源,另外一个围绕着产业链投了大量企业,这样的话也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不是CVC的CVC。因为新能源这个行业,特别在2022年的时候比较火,价格很贵,二级市场很好,一级市场的估值也很高,当然去年二级市场的价格下来之后,一级市场应该到今年,我觉得会有一个回调。在回调过程当中,我觉得就是投资的非常好的机会。这个行业很火的时候,其实一个新能源企业会围绕一大堆投资机构想去投。那么怎么能够把钱投给不想要钱或者不想要你钱的这家企业,那就很关键。这个时候对于产业链资源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张加强:做天使基金,加大早期的企业投资的比重,这确实对我们的投资经理要求会更高。所以在这一块,有一个策略就是重点开始做CVC基金,和行业细分龙头,产业龙头或者上市公司龙头来进行合作,可以有效的将投资端往前转移,同时也可以减少风险。跟产业龙头合作,在产业认证和投后赋能方面,投资效率和效果也会提升更高。

于红梅:投资是认知的变现。现在投资都很“卷”。“卷”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往早期延伸,赚的是专业的钱、成长的钱。往小企业延伸,赚的是价值发现、赋能服务的钱。过去十几年,投资行业更多是一种同质化竞争,现在已经走向差异化。不同规模的机构策略也不同,大型基金适合综合化、全阶段的投资策略;中小型基金而言,定位垂直、精准将有机会胜出。尽管市场在发生变化,但投资的本质并没有变,拼的依然是认知,依然是获取信息的密度和质量。

过去的10多年里投资是有共识的,基本围绕几个有共识的赛道,知识是网状结构的。现阶段的科创投资,每个产业都是相对线性的,需要投资人对产业有更深的专业知识、更丰富的人脉、资源。当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投资绝大多数也是投抱团投有共识的领域,投资人需要独立思考,寻找到那些正确的非共识,那些更具潜在价值的新机会。另外,从自身的投资逻辑以及投资优势出发,建立自己投资的生态圈,用自洽的、闭环的投资逻辑构建自己的能力圈。现在新形势、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投资人要在这样的形势当中去保持敏锐性,以及好奇心也非常重要。

吴宗鹤:联新是2008年成立的,一开始是PE基金,2017年开始募集早期基金,每隔三年发一支早期基金,我们的早期基金存续期大概是八年到十年。

我们每一支早期基金投资的项目数量是不多的,这就让我们能够有足够的精力,来覆盖已投项目的投后管理,这是我们非常强调的。

另外联新非常重视行业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行业研究发现早期的投资机会,通过不同赛道的配置,让每一支基金能够适当的平衡一些风险,谢谢。

王国栋: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如何避免GP同质化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而言,一直在复盘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在当下的市场,需要与时俱进地去调整哪些方面,从这两个角度不断去构建我们的策略。

另外,为了更好地往早期投且投得更专业,我们做了几件重要提升的事情:第一个是扩张投资团队成员,我们目前组建了一支具备理工科学术背景,曾在绿色科技及硬科技等领域的顶尖企业工作多年,又在投资行业有从业经验的复合型投资团队。另一个则是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和知名的行业专家保持良好的互动,让他们作为我们专业的顾问,成为我们的外脑。另外,我们围绕被投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做一系列的资源协同,包括投资上的协同。通过这种内部的提升和外部资源对接协同,不断加强专业能力,打造我们的差异化。

郭佳:关于投资策略向早期去延伸能不能解决同质化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要辩证的看待。向早期延伸,我觉得能够缓解当前很多存量项目无法退出的这么一个困难。但是问题是,如果今天全部投早,投小,两年以后早期项目是不是又出现了一个同质化和新的内卷。所以向早期延伸的策略,短期是可行的,但长期来说依然要根据整个GP团队的配置,对专业能力行业的认知等等去进行匹配。我觉得要解决同质化,还是要从投资机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去看,包括投资阶段,也包括整个投资逻辑和对产业的认知能力。

至于如何打造早期投资的能力,总结下来就是几点,第一就是天时地利的问题,有没有能力去分析宏观环境和产业上面的一些影响因素,绘制出一个很完整的产业地图,对产业达到很深刻的理解,按照理解和产业地图,寻找我们想要的产业链上某些项目。其次看的还是团队,这是老生常谈了,一句话,希望能够找到具有立体思维的团队,立体思维可能并不是我只做一个产品,它可能拥有了我的产品思维,产品逻辑,产业思维,资本思维,企业运营管理的这些思维的综合体,这可能是我们在早期投资最看重的。

最后一点就是不光要投,还要管,这个管不是去管它,而是为它做一些服务,做一些赋能。希望跟企业一起携手成长,创造更高的价值。

刘琳:我个人谈谈看法,国内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对于在座的投资人来讲,并不算友好,我时常告诫我自己要坚守初心,但是要及时的变化,要及时的做出改变,改变之一就是有限度的向早期投资进行延伸。关于投资人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早期投资能力,我想讲三点,也算是对以上嘉宾观点的总结。一是要用耐心持久的心态做事情,对于早期项目而言,一个对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二是要有行业研究的能力,只有坚持不懈的做好行业研究,政策研究,才能做到精准投资,对于早期投资而言精准投资非常重要,才能做到与政策同频。三要有赋能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早期项目而言,对它的陪伴,对它的赋能尤其重要,具体而言就是要有帮助企业找政策,找场景,找订单,找人才相关的意识和能力。

感谢各位嘉宾的无私分享,感谢现场来宾的耐心聆听,信心是最大的资产,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勇气是最大的力量。2024年一定值得我们期许,成长期投资专场论坛到此结束。

END

【GSFAI BANK FINANCING】尊享直接对接老板

电话+V: 152079-09430

专注于为小红书运营推广配套流程服务方案。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运营方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难的问题

好项目找投资人免费平台
Copyright2023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