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广东三天暴雨,一些街道变小河,海绵城市为何难以解决城区内涝?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5023482335380020/

原创2024-04-0716:17·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从本月4日开始,广东境内很多地区经历了连续的强降雨天气,从北部的韶关到沿海的深圳,河流水位明显上涨,致使城区不少街道变成“小河”,城区内涝问题愈发凸显。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为什么一遇到暴雨天气,还是会出现城区积水问题呢?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安排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过程,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规划和实施措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包括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多种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地方一般会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效率。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还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恢复湿地功能等方式,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地方一般要加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优化绿地布局,增加绿地连通性。同时,实施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对雨水的调蓄能力。


海绵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的优势

绵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其设计理念和综合功能上。

首先,海绵城市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使城市在面对极端降雨时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利用。这种设计在极端天气下尤为重要,因为它能有效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降低暴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冲击。


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注重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通过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手段,使雨水能够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减少径流。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还能改善城市的水环境,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三,海绵城市还强调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城市绿化、景观用水等方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极端天气下,这种雨水利用方式能有效减轻城市供水压力,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当然,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通过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增强城市绿地的滞水能力等措施,海绵城市能够减少极端天气对城市的影响,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广东强降雨时海绵城市为何解决不了内涝问题?

广东等地遭遇强对流天气,暴雨连下三天,导致城区许多街道积水严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对于海绵城市在此类极端天气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笔者认为,这里包含了许多因素。

一方面,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改造、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尽管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但可能由于建设进度、覆盖范围或技术实施等方面的限制,部分城区可能尚未达到理想的海绵效果。


另一方面,海绵城市的设计初衷是应对一定程度的降雨和洪水,但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如连续的暴雨和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应对能力可能受到挑战。比如这次广东连续的暴雨天气,有近300个气象站仅一天内就记录了超过100毫米,有的站点甚至超过了200毫米。这类天气已经超出了海绵城市设计的正常应对范围,因此无法完全防止街道积水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笔者认为,海绵城市作用的发挥,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城市地形、排水系统、土壤条件等。在一些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或土壤渗透性差等原因,海绵城市的效果也将会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


因此,总体来看,海绵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优化的过程。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时,除了依靠继续完善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比如增加“海绵体”的数量和种类)外,还需要加强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建设,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直击广东暴雨#

Copyright2023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