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一个公众号一天发3篇文章可以赚多少钱,大哥你写公众号,你写它有啥用啊?

一、一个公众号一天发3篇文章可以赚多少钱

如果你是写手,一篇文章大概50到100,如果浏览量大的话,有额外的补贴,如果你是公众号创始人,那就看你发文广告,带货的收益了。

二、用微信公众号赚钱的6大方法

1、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打赏功能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主要核心是内容的创作,一个高质量的内容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也能获得更多的打赏。但是打赏的收益并不固定,这基本取决于读者受众的阶层,就比如一个情感类的公号,打赏的人数就会高过一个做健身的公号。而且最近微信关闭了苹果打赏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这种方式的收益。

2、利用自身的公众号名气获得广告的代言

广告代言,这种方式更适合一些头部大号,他们本身自带名气,相比明星代言又更接地气,很受广告金主的喜爱。光是papi酱代言的丽人丽妆就2200万,不难看出大V的影响力有多深了。这种方式想当然的并不适合一般的自媒体公号。

3、接软文

现在也有一部分公众号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接软文,利用高质量,高互动的内容去吸引广告主的投放。这确实也是十分适合内容生产者的收益方式,但如今很多广告商比较看重阅读量的高低,对于用户的粘度也要求很高。想要边写软文边吸引用户的做法其实不太现实,很多公号可能因为频繁接软文而招致粉丝的反感,这种方式需要你很好的协调与读者的关系,否则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4、利用微信公众号自带的流量主产生收益

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流量主获得收益也是很普遍的方法,靠的还是文章的阅读量,阅读数越高,收入也越多。但是目前流量主的单次点击单价下降,单单只靠这个赚取收益的可能会更加辛苦了。

5、利用粉丝对公众号的忠诚度来卖东西实现最大收益

例如罗辑思维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也有很多时尚美妆的公号已经很娴熟的开始卖货了。如果你的公号用户对你的忠诚度、信任度达到了可以实现这种直接变现的方式,那你就试着去做,一定可以获得不小的收益。但如果你没有处理好这种直接买卖的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读者的反感。其实这种方式虽然有高收益,但也伴随着高风险,并不能适用于大多数的公众号。

6、内容变现

大哥你写公众号,你写它有啥用啊?

判官

2024-01-0820:28发布于北京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上周末参加了个闭门研讨会,和一些媒体老师交流对媒体、创作的看法。
我在网上码字快11年了。2013年4月第一篇文章发表在知名外媒上,起点倒挺高,但过于随性,到处乱发,17年底才开始同步发表到公众号,更新频率不高,主打一个随缘。但回顾过去十年,个人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我仍然认为是坚持写作。今天不是劝大家写作,因为劝了也没用:普通人别搞内容创作了,但要懂这两件事而是和那些有点迷茫的写作者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视频当道,写公众号还有前途吗?
我们经常会被一些所谓的“宏大叙事”冲昏头,以至于影响个人判断。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近年最宏大的叙事莫过于:视频时代来了,文章没人看了
抖音日活8亿,B站日活破亿,更不用说视频号这种嵌入微信体系的东西。
问任何头部公众号作者,都会告诉你,文章阅读量不行了,要尽早转型视频。
但是他们自己仍然还在写文章。所以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图文大盘下跌和创作者的关系,视频化转型可行性,以及视频和图文的优劣势对比

第一件事,我的观点是,图文内容的消费增长或许被视频压制了,但这事和绝大多数创作者没啥关系。
原因也很简单,在每一个写作的细分类目里,包括我在内的创作者,水平从没达到被大盘走势左右。
比如我身高一米,天花板从六米改到五米,对我有影响吗?
实际上,因为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少,留下来的人机会更多了。
头部作者因为顶到了天花板,而且更加关注增长,才会有前边的感慨。
但人的行为永远是最诚实最说明问题的。就像我们涮火锅的时候,边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朋友,一边劝你多吃菜对身体好,一边不停地给自己夹肉。
而且,视频化并不是想转就能转。写文章和拍视频完全是两种创作状态。文字功底、脚本的能力确实可以复用,但其他技能树就需要重新来过了。比起文字创作,视频更加强调情绪张力,以及镜头表现力。哪怕只是固定机位怼脸拍,我看到的大多数作者都是半死不活的样子,精气神完全不在线。我辅导别人拍视频,会给他们一些小技巧,比如开拍前大声唱歌,喊喊口号,把情绪提起来。拍摄的时候挺直腰板,会显得人精神饱满。
拍视频是在表演。你的坐姿站姿越舒服,观众看着越不舒服。
所以大家看到很多表情浮夸的短视频和直播,是因为120%的表演,才能传递90%的情绪。
写文章或拍视频,这件事是吃天分的。后天训练或许有效,但你自己是否享受这种创作过程,你自己最清楚。反正我自己做不到面对镜头情绪饱满。
所以还是那句话,但凡是能坚持下来的创作者,都是不用劝的。所谓的坚持,无非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打滚。人类只能做适合自己的事,而不是想做啥就做啥。
以及,理性地说,图文创作的性价比仍然很高。
大家也知道小红书是以图文为主,近些年数据一直在增长,现在日活已经达到1.1亿了。
所以图文大盘仍然在增长,只是平台不同。
公众号自从增加了推荐分发后,文章除了传统的订阅和社交分发流量,也能吃到微信大盘中的推荐流量。
且码字的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计。生产视频和文章的时间成本都不用比了,我一个小时能手搓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而一个小时未必够生产一条像样的一分钟短视频(脚本+分镜+后期)。设备成本方面,我从2013年到2023年码字用的是一台老掉牙的ThinkPadX220,播视频都会卡的那种。半年前在闲鱼卖了330。
很难想象2023年用2013年的手机拍摄剪辑短视频,比如iPhone5s。视频这东西,从智能手机普及后,制作门槛极低,但创作门槛极高。
因为降低的是设备硬件门槛,而不是内容制作和分发这种软件门槛。现在的iPhone+剪映可以满足一般的拍摄需求,稍微有点追求就得上单反、运动相机、无线麦。电脑上用FCP或者PR剪辑,配置还不能太低。但这些都解决不了表演能力和制作水平的问题。到了拼专业素养和天赋的环节,学习成本也是必须列入创作成本的。

最重要的一点。图文的长尾流量,比视频好太多了。
文字是对搜索引擎最友好的,留存成本也最低,摆在网上能与互联网同寿,印成书可以保存数百年,刻在石头上能坚持到人类毁灭。视频的存储分发高度依赖网络,且绝大多数都是站内分发,无法被外部搜索,没有线下消费的可能性。我十年前的文章仍然有人看,复利效应很好。昨天还有个看了我书的读者来加微信,要知道我出书是六年前的事了。
所以综合以上三点,无论写作带来的收益如何微不足道,相比起更加微不足道的创作和分发成本,投入产出比总是大于做视频。

最后聊聊我对创作增长和内容安全方面的看法。前段时间在即刻有朋友画了张图讲他的写作方法论。我回复了一下我认为的方法论:日更、骂街、蹭热点。
日更就是更新频率问题,不能太低。我自己就是个反面例子。所谓骂街就是情绪价值+口语化。大家看公众号不是要受教育的,过于平淡和书面化的表达,会大大降低可读性和完读率。
而蹭热点就是文章标题、选题、标签的重要性,要做到对搜索引擎和推荐算法友好,要跟紧时事。
有了以上三点,你的文章阅读量就不会太差。

内容安全这个话题,为了安全我只能侧面说一说。我认为要考虑两方面因素:读者和监管。对应的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成分”和“身份”。
“成分”是个有时代特色的词,意思就是读者是否认为你是自己人,是否替自己说话。千万不要作死,不要被认为是资本家及其狗腿子。“身份”这块,我举个例子。监管角色分为政府和平台。我自己表面上写科技和商业评论,实际上是关注个体成长和发展。“媒体老师”这个头衔,不要也罢。
某次参加活动,签到表格上给我归类在“KOL”。我想了半天,啥是“KOL”?
意见领袖?肯定不是,什么古早概念,要么停更了要么号没了。
网红?我不配。
最后我觉得,我顶多算个网络喷子。
粉丝体量要和身份匹配,身份要和内容赛道匹配。想长久写下去,你得明白这一点。
2024年已经来了,希望不管你是图文还是视频创作者,都能在坚持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收获。

判官:资深产品经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ID:panguansays)著有《产品觉醒》一书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