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马英九参观卢沟桥,情至深处的他,时常会有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5532635776598580/

首发2024-04-0900:51·潇洒聪慧远山4月8日,马英九率团来到卢沟桥,实地参观七七事变的发生之地。他们走在卢沟桥上,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过境迁,见证历史的他们如今更显精神。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前,马英九停下脚步,他十分认真的观看文字,追忆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往事,情至深处的他,时常会有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就在这时候,“七七事变”的亲历者郑福来前来同台青年相互交流,他是土生土长的卢沟桥人,他紧紧握着马英九的手,说着“咱们,咱们,对着外国人就不说咱们了”。

郑福来(左)

紧接着,他说:“我们不欺负人,我们自强起来是保卫自己,同时我们应该要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自信、自强。”马英九连连点头肯定!

马福来

为了更好的铭记先烈的过去,马英九还特意率团参观了抗战纪念馆。该馆始建于1987年7月,馆前东西两侧草坪各植有7棵油松,寓意“七七事变”发生地。在馆长及讲解员带领下,参访团步入中华民族抗日史实展,了解中国人的抗日斗争史。

在参观过程中,马英九探头观看见皇帝陵文,深切体会到在危难面前,中华儿女总会手挽着手,共同守护家园。

当马英九听讲解员介绍著名的川军出川抗日"死字旗"故事时,又被感动得眼晴湿润了。

卢沟桥七七事变亲历者——郑福来80多年前,当时年仅6岁的郑福来在“七七事变”敌人的炮火中失去亲友,被迫背井离乡。就这样,抗日的种子在6岁的孩子心中种下。

18岁时,郑福来参加革命工作,不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52年当选为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他把全部青春奉献给了首都的建设。

退休后,郑福来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为来往游客介绍卢沟桥上的碑文和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亲历了‘七七事变’和八年的亡国奴生活。”郑福来老人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当时驻守宛平县城的中国军人奋起抵抗,我们常去玩的一片小松树林里躺满了牺牲的战士。”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郑福来,一刻不敢忘那屈辱悲惨的历史。

86年过去了,硝烟虽然散尽,但那段历史却并未走远。如今已90多岁高龄的郑福来依旧精神矍铄:“卢沟桥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民族不清楚自己的历史就没根、没魂,真实的历史必须向年轻人讲出来!这是我作为亲历者的责任和义务!”

从亲历者到讲述人,郑福来用他的坚守传承着抗战精神,用他的行动让人们永远记住那一晚轰鸣的炮声,记住那些年牺牲的先烈。

我们应该像郑福来一样勿忘国耻

其实,日本人挑起七七事变不是偶然,是早有预谋,是为了侵占全中国,卢沟桥是他们南下的要道。

出了卢沟桥对面就是宛平城,这座城是李自成那时修建的,保存的还比较完好,城墙上还有日寇攻城时的弹孔。


1937年,日军攻占宛平城后,在指挥官的默许下,放纵兽行,四处追杀中国百姓。枪刺、刀砍、射杀,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城里城外血流成河,到处都是尖叫声、哀嚎声、求饶声,从白天到黑夜,刺刀入肉的声音噗嗤声和尖锐刺耳的惨叫声就没有停止过。

尸体堆叠得到处都是,城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残肢断臂。

侵略者的枪炮声,将一个沉睡的民族惊醒。卢沟桥上,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第一枪。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发出的呐喊,随着电波传遍全国,激荡在每一位国人的心头。

与此同时,蒋介石身着戎装,面对社会各界代表在庐山正式发表《抗战宣言》,宣告抗战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指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同时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写到最后

现在来参观宛平城、卢沟桥非常方便:坐北京地铁16号线可直接到达宛平城;开车去也有多个停车场;乘公交到抗战雕塑园下车即可。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