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细
新闻当前位置:新闻详细

古代著名笔筒|笔筒是怎样生产制造的竹制笔筒的历史

一、古代著名笔筒

竹雕山水人物笔筒

竹雕山水人物笔筒,清,高12.2cm,筒径6.2cm。

笔筒圆体,三矮足。器表浅浮雕山水人物:云气缭绕之间,现出山岩高峻,崖岸平旷,溪水潺潺,松竹掩映。有柴扉半掩,门侧岸边,一老者与一小童遥望天际,但见层峦之外有白鹤悠然唳鸣。画面清新,如一幅描绘山居生活的淡墨小品。其刀法圆熟老练。空白处有阴刻行书题铭:“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及“梅邻制”款识。

竹雕荷花香筒

竹雕荷花香筒,明代,通高23cm,底径5.1cm。

器圆筒式,上下缘镶牛角,并有花梨木顶托。下端顶托有凸榫,与器身插接,上端顶托以蜡粘接。香筒满雕荷花,于方寸间经营安排,煞费苦心。花与叶的层次、位置、穿插、向背,繁而不乱,显示出高妙的匠意。踞于荷叶上的小小河蟹成为构图的点睛之笔,刻划生动细腻,增添了画面的趣味。筒身雕镂多至六重,与阴刻相配合,刀法圆熟,磨工精到,不露刀痕,具有明末竹刻的典型风格。此香筒的制作精益求精,却不流于琐碎卖弄,实为难能可贵。

王易竹雕滚马图笔筒

竹雕滚马图笔筒,清,王易制,高13.9cm,口径10.1cm,底径10cm。

笔筒圆形,有三矮足。外壁减地浮雕一马翻滚仰卧,奋鬣昂首,前足左曲,后足蹈空。旁立一骑士,意态从容。一动一静,增强了画面的戏剧化效果。笔筒另一面阴刻行书“生桃林之野,出颇黎之谷”10字,并行书题款:“嘉定王易抚赵松雪本,作于墨香小筑之南窗,时年七十有六。”

此滚马图题材笔筒并非孤例,清初竹刻大家吴之璠亦有滚马图笔筒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两相比较,构图颇似,王作之技法似也源自吴氏之“薄地阳文”。而人物、骏马的神态刻划,吴作均更胜一筹。然而,此笔筒将浮雕与阳刻结合,增加了器表的变化,刀法亦工整流利,在流传至今的清代嘉定派竹刻中亦不失为优秀之作。

竹雕松树形笔筒

竹雕松树形笔筒,高14.6cm,口径15.5cm,底径14cm。

笔筒截取近根处竹肉肥厚的老干,雕作松树形。阳刻的云朵纹布满器身,藉以表现树皮的肌理。一侧有枝杈穿插虬结,松针茂盛,重重叠叠,如云如盖。另一侧树皮开裂剥落,露出瘿瘤罅隙。小枝均倾倒欹侧,如经风雨。

笔筒不同侧面的不同构图形成繁简、动静的对比,显示出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一段普通的竹节经匠心构思与雕凿表现出如此复杂而出人意表的变化来,的确是非高手而不能为的。

竹雕飞熊

竹雕飞熊,高18.5cm,底径11-9cm。

飞熊竹根制,扭身转首,双目圆睁,鼻形似如意,耳垂张,肩有双翅,背部长毛下披,双爪平举微上抬,似欲前扑,腹为蛇腹般宽条带状,脊柱突出,尾粗壮遒劲。

此件作品为立体圆雕技法制作,刻工浑厚圆润,造型威严壮健,反映了我国民间对神勇力量的`崇拜,为研究明代圆雕竹刻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件飞熊于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竹雕蟠松杯

竹雕蟠松杯,明,高9cm,口径10.7-10cm,足径8-6.5cm。

杯为竹根雕,撇口,平底。外壁浮雕蟠松老干,枝干盘缠。纹饰疏密有致,层次清晰。

酒具中以竹为器者多见于明清时期。明代中晚期,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竹艺高手并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竹刻艺术达到高峰。此时的竹艺制品形制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有酒杯、笔筒、臂搁等。此杯雕工精湛细腻,具有典型的明代中晚期之工艺风格。

二、笔筒是怎样生产制造的竹制笔筒的历史

笔筒是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筒形插笔器具,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笔筒是怎样生产制造的?笔筒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那么竹制笔筒的历史是怎样的?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笔筒是怎样生产制造的

木制笔筒和竹制笔筒基本是手工艺品,整个过程都可以依靠手工完成,成为了很多妇女的创业首选项目!其他类型的笔筒则需要通过机器来完成,尤其是塑料和泡沫笔筒,很多个成形环节都需要机器来完成,唯独包装和修边的过程是手工可以参与的。

笔筒的设计也十分重要,设计决定着用料和生产的工艺,用料决定着耐用程度,生产则决定着实用,使用方便是笔筒的最大竞争点之一,所以设计笔筒一定要尽量个性化一点,多用用户角度出发。

二、竹制笔筒的历史

截取一段适宜的竹子,并且留节,就是一件初创的笔筒,迄今所见最早的一件笔筒是南京博物院藏朱松邻制松鹤纹竹笔筒。朱松邻为明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派竹刻的开山始祖。松邻其子名缨,号小松;孙稚征,号三松。三世相传,嘉定三朱,声名远扬。所制笔筒参用圆雕、透雕和高浮雕诸法,刀法深峻,立意古雅,题材纹样也是以人物故事为多。上海博物馆藏两件明沈大生的竹笔筒,沈氏师承朱三松,以朱氏雕镂法制笔筒,题材亦为人物故事。

古代著名笔筒|笔筒是怎样生产制造的竹制笔筒的历史FDDD9EFB-D0E5-4e5f-AF1A-82191C696B12

笔筒是怎样生产制造的,想必你已经了解清楚。竹制笔筒的历史如上,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古代的笔筒如今也是价值不菲。

筷子竹签搭龙舟!这里出了一位“多功能”热心艺术家

用一次性筷子、

烧烤签、牙签等回收材料

通过反复构思想象

制作成精美的木屋、龙舟等手工艺品

每一笔雕刻都花费许多心思与时间

佘小光希望通过这些作品

向大家传递“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

??????

在社区治理中

他还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

推进民生微实事等工作

赢得不少周边居民好评

01

“变废为宝”

环保手工也能如此夺目

“现在很多人用完一样东西就直接扔掉了,我觉得这样非常浪费,其实扔掉的物品中有许多小部件是可以再利用的,比如我制作的这些手工艺品,都是用一次性筷子、牙签等回收材料做的,希望通过这些手工艺品向大家传递环保理念。”梅华街道鸿运社区商会顾问佘小光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道。

佘小光制作的环保手工艺品

佘小光从小对美术就特别感兴趣,读书的时候选择了油画专业进修,求学时的他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这让他对美术的热爱愈发浓厚。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原因,佘小光把小时候的兴趣放在一边,但也时不时会拿起画笔写写手稿。

金子总会发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手工艺品引来居民纷纷围观。那时正值端午节前期,鸿运社区党委及社区商会希望佘小光帮忙制作一部龙舟模型以增添端午节日氛围,佘小光二话不说立即上网搜索龙舟模型,并用一次性筷子、牙签等回收材料按比例制作。“这艘龙舟花费了不少心思和时间在里面,船体不仅要打磨雕刻,力度也要均匀,有时候做得不够满意的地方要重新再来几遍,整个制作过程耗时一个多月才完成。”佘小光说。

佘小光制作的环保手工艺品

“制作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反复地思考,如何才能让作品的造型看上去更加真实,比如在制作这片花瓣的部分,因为花是一样浪漫的东西,如果用木制品打造就会显得很僵硬,不够自然,在制作每个部件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物品的特性。”佘小光分享着他做手工的理念。

佘小光在制作手工艺品

除了端午龙舟,佘小光还制作了居立方、黄包车、花瓶花卉等,这些手工艺品的原材料都是回收回来的材料。“自己做环保有十余年了,如果把这些不要的物品当做垃圾填埋,会给国家社会造成很大负担,与其当垃圾扔掉,不如‘变废为宝’将这些回收物再利用起来。”佘小光说道。

02

步履不停

积极投身志愿服务

邻里街坊都亲切地称佘小光为佘老师。在文明城市建设中,佘小光为社区出了不少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规划停车位、安装消防警示柱等工作,只要社区有需要,他都尽己所能地投身于文明城市建设中。

佘小光参与社区组织的清理垃圾活动

鸿运社区内的住宅基本上都属于老旧小区,小区内道路狭窄,要清运楼顶的杂物通过楼梯效率并不高,而佘小光曾经从事吊车起重工作,在行业内拥有二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在清理楼顶杂物过程中,佘小光专门赶到现场协助吊机师傅清运杂物,大大提高了清运效率。

“自己再辛苦再累也没什么,最重要是能够让大家开心,有一个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佘小光说。

佘小光在安装消防警示柱

在香洲区2021“五项美化”评选活动中,佘小光打造的屋顶获得了最美屋顶“优秀花园”奖项。“以前的楼顶被居民摆放了好多杂物,特别脏,现在把杂物清走了,又种上了很多花草,楼顶一下就变漂亮了。”佘小光分享着喜悦。

03

参与民生微实事项目

助推小区环境“焕新颜”

佘小光居住的小区建成于1999年,小区内的设施配套相对落后,在民生微实事上,佘老师更是不留余力,通过自己的画笔为小区重新设计,带动居民参与进来,上门征求意见,对有异议的居民做通思想工作,协商更好的方案,将最终方案向社区申请项目。

佘小光设计的画稿

“在推进民生微实事项目的过程中,一开始部分居民对这些项目是有分歧的,通过不断上门沟通,大家才同意小区改造。”佘小光说道。

在佘小光的带动下,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小区里有了休闲区小石路、休憩亭、文化墙等,处处洋溢着和谐幸福的氛围,居民们为此特别高兴。

休闲区的小石路色彩斑斓,是佘小光一点一点亲手涂上的,亭子和文化墙更是按照他亲手画的设计图定做的。

小区文化墙

通过民生微实事改造后,小区外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吸引周边的小区居民纷纷前来参观,也有不少居民向佘小光请教,佘小光将他的经验带到周边小区,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民生微实事上来。

在珠海香洲

像佘小光这样的人还有许多

他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社区中发光发热

传递正能量

采写:李棨豪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初审:杨莹、刘爽

复审:王彪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