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3283906164261417/
首发·李砍柴
近日,英伟达、AMD等芯片巨头公司被美国禁止向中国提供用于人工智能的芯片。
纵观历史,美国已经不止一次地在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上对中国进行制裁。
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禁止中国入海;2018年时,美国对华实施贸易制裁;如今,在科技界美国又封锁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科技输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曾经有一位科学家研发出的一块石头,足足封锁了美国15年,让美国损失了几百亿,他就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创天。
陈创天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在了光学晶体的研究中。在这项技术上,陈创天拒绝销售给美国人的强硬态度,狠狠地挫败了美国的傲气。
这是一块什么石头,又有着什么神奇的魔力呢?
1937年,陈创天出生在浙江奉化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一名会计,这在当时已经可以算是少有的知识分子家庭了。
陈创天天资聪慧,虽自幼生活在战争时期,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励志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号召下陈创天一家来到了沈阳市支援东北重建。
1954年,陈创天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沈阳二中。
高中时期,学校的生活条件很艰难,一间10平米左右的宿舍里住满了10个同学,每天的饮食是一成不变的高粱米+咸菜,有时候甚至连热水都供应不上。
虽然日子清苦,但陈创天却从不抱怨,在学习上找到了乐趣。
在学校里,陈创天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跟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解决,总是乐此不疲,
在一堂物理课上,老师讲授的“以太论”深深吸引了陈创天,让他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太”一词最初在古希腊时期被用来描述上层大气。
然而,在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将其引入力学领域,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任何空间都充满了名为“以太”的介质。
到了19世纪,科学家们逐渐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都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借助空气,水波借助水,那么光波的介质又是什么呢?
于是科学家便假设宇宙中存在着以太的物质起着介质的作用。
这种无色无味却无处不在的介质吸引了陈创天的极大好奇心。
他开始深入思考,不断追问,甚至在课后依然沉浸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这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促使陈创天以后在物理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56年,陈创天梦想成真,考入了北京大学并且选择了最喜欢的物理专业。
陈创天对物理知识的渴望犹如一道永不熄灭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
每当研究物理时,陈创天常常废寝忘食,一个问题想不通就向老师请教,有时候老师也解答不全面,他就向跨专业的其他老师请教,直到搞清楚为止。
陈创天几乎向学校里的每位物理系教授都请教过,他精益求精的专研精神和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赢得了众多老师的认可。
1962年陈创天毕业时,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
既然是研究物质结构,除了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扎实的化学功底,可对于陈创天来说,在化学领域还是个小白。
但他并没有气馁,他认为知识没有界限,化学和物理是一家,于是静下心来师从卢嘉锡教授。
此外,陈创天还自学研究了结构化学与量子化学,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后,陈创天在化学领域学有所成,走到了选择研究方向的十字路口。
此时,研究所的主攻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非线性光学材料,还有一个是非线性光学材料下的一个分支激光材料。
当时的中国在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相比其它国际落后了几十年,陈创天在导师卢嘉锡的建议下选择了更加广泛的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
非线性光学材料主要应用于光纤通讯、核聚变、激光武器等,一旦有了非线性光学材料,中国就不需要再依附于人,就能制造出这些高科技领域的产品。
60年代时,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材料不胜枚举,想要在亿万种材料中找出一个新的材料比登天还难,这也是这项研究一直止步不前的原因之一。
科学研究除了严谨更需要耐心和抗压能力,找材料更是如此,但对于陈创天来说乐在其中。
他不分昼夜地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即使大年三十,也只是匆匆回家吃了顿饭后,又钻进实验室里做研究。
这样的生活已是常态,最让人煎熬的是这项工作难度极大,希望却很小。
然而,在陈创天的心里始终回响着导师卢嘉锡的一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8年,陈创天发现了阴离子基团理论。
但以当时的条件,想要发表一篇论文非常艰难,也没法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可,陈创天只能继续一遍一遍地论证,找到权威的专家一起讨论理论内容。
终于在1976年,陈创天正式发表了阴离子基团理论,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讨论。
理论有了,但想要真正应用到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
当时的非线性光学晶体采用的是国内外最好的氧八面体这个材料,可中国的设备条件不如国外,陈创天想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放弃氧八面体。
此后,陈创天便带领着团队寻找一种从没有人用过的新材料。
1980年,陈创天的研究团队成功发现了低温相偏硼酸钡这一化合物,这种独特的物质展现出了卓越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因其化学分子式简称B B O,陈创天便将其命名为“B B O晶体”。
晶体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光,不同的激光领域波长不同,而激光的波长长度靠的就是晶体。
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激光美容、3D打印机、激光手术、激光通信技术、激光武器等都需要用到晶体。
1983年,陈创天将这一结果公布于众时,震惊了整个激光晶体界。
人们诧异于让美国科学家研究了23年的材料居然在中国问世了,而B B O晶体相比国外普遍使用的ADP晶体具有更大的消光比。
这一年,中国不仅追上了其他国家还领先了一大步。
B B O晶体的研发成功对中国而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标志着我们在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更象征着中国在此领域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
1987年,美国公布了四硼酸锂的晶体,原本以为足以震慑激光界,没想到陈创天也在同年研究出了比四硼酸锂强4倍的LBO晶体,再一次让美国瞠目结舌。
几年的时间里,中国B B O晶体、LBO晶体的销售份额占据了世界上80%的市场。
陈创天这个“月收入仅86元”的科学家为祖国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随着B B O晶体、LBO晶体的相继问世,陈创天的荣誉也铺天盖地。年过半百的他本可以喘口气,歇一歇,但他并没有选择安逸,而是继续带领团队研发新技术。
当时在激光界有一种说法,没有人能做到将激光的波长压缩到200纳米之内。
陈创天却不信这个邪,只是默默地在实验室埋头研究,立志要解决这个历史难题。
1990年,陈创天带领团队运用分子设计工程学方法发现了KB BF晶体。随后,陈创天证明,由它产生的激光波长最短可达184.7nm,打破国际激光界以来的“200nm”。
这一成果让中国在深紫外固体激光方面处于世界垄断地位。但陈创天并没有满足,又发明了KB BF晶体棱镜耦合技术。
2006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凭借KB B F晶体及棱镜耦合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唯一能研制高精密、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可以说陈创天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块如冰糖般大小晶莹剔透的晶体价值连城,能卖到几万美元,也是很多国家争相抢购的重要材料。
然而,陈创天满腔热血制造出来用于造福人类的晶体,却被一些居心叵测的外国人用于战争当中,成为了一个军事武器。
2009年,中国对外宣布全面禁止出口K B B F晶体。
政策一出,美国人开始坐立难安,离开了K B B F晶体,再好的高科技产品都无从下手。
美国还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藏起了这种晶体》的文章,谴责中国,妄图撬开中国出口的渠道。
公开谴责失败后,美国想通过私人途径直接找陈创天购买专利,还高薪聘请陈创天希望为美国所用,却都一一被陈创天严词拒绝。
他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就要做好不计回报,不计辛劳的准备,把自己的一生无偿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吃到闭门羹的美国花巨资投入研发K B B F晶体,终于在2016年研制成功,自认为比中国的KB B F晶体拥有更好的性能。
正当美国满怀欣喜准备庆祝之时,未曾想陈创天早已先于美国一年研制出了比K B B F晶体更稳定的新材料LSBO晶体。
K B B F晶体虽好,但具有一定的毒性,陈创天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LSBO晶体完美解决K B B F晶体的缺陷。
在晶体的升级战中,陈创天步步为营,每一次都让美国望尘莫及,也让中国更加扬眉吐气。
此时的陈创天已经78岁的高龄。本着对科研的热爱,陈创天依然站在一线上,培养更多的接班人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
除了自己的学生,陈创天也关心着其他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
陈创天的一生勤俭节约,淡泊名利,每月几十元、几百元的工资硬是攒下了100万元的积蓄,全部捐献给了医学院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
2018年,陈创天悄然离世,国民却少有人知道这位老人名字和事迹。
一块小小的晶体石头,让美国“憋屈”了十几年,也让中国国防一天天强大起来。
如今,美国仍然对我们在各个技术层面,施行封堵打压。但无数“陈创天们”不断涌现出来,努力突破各种封锁和限制。
华为在遭到美国长达5年的无情打压与制裁后,坚持自主研发,成功突破美国的围堵,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超7000亿元。
专注于研发碳纤维材料的光威集团,一举打破了美日对中国长达40年的碳纤维技术压制,使得中国的碳纤维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的大疆无人机,已经是“中国智造”的典范企业,占据了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80%的份额。
未来,我国必将会出现更多的“陈创天” 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推动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
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END-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中国牌晶体”这样走向世界——记著名晶体材料专家陈创天院士的晶体研究之路
华人星光:用一块“石头”让美国“憋屈”15年,这个中国男人的名字叫陈创天
红色史记:“国士无双”陈创天:仅凭一块“小石头”,让美国15年追不上中国
作者:锦瑟
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