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开学第一课】“社恐”在恐惧什么?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0532933017731638/
2023-08-2323:01·教育面对面BRTV直播嘉宾
生涯规划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郭晶晶(中)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准大四学长王潇骁(左)
北京邮电大学准大二学长王正源(右)
准大学生们开学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相互认识。受疫情居家网课影响,这届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呈现哪些新的问题?
晶晶: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去年在给准大一学生做新生适应工作坊的时候,正源和潇骁去年都在,正源是准大一新生,潇骁是作为学长分享。去年,正源他们一共小结了三类困惑,学业、人际关系及其它。也不光是咱23级的同学,人际交往是每个准大一新生都会面临的首要困扰。
准大一新生们关于人际交往的困扰主要包括三大类,和同学的、和老师的以及和家长的。其中,以和同学的困扰为首要。比如,和陌生同学/新室友如何破冰?遇到不喜欢的同学/室友怎么办?宿舍生活中减少矛盾的方法有哪些?要不要任职?是参加班委会还是学生会?和老师以及家长的困扰主要是,不同省份老师有口音听不懂?老师讲课不好怎么办?大学后如何和家长相处?这些都是去年正源他们小结出来的关于人际交往的困扰,他们小结得非常全面,基本上涵盖了每年准大一新生们可能面临的人际交往的困扰。
这让我想到了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献,是斯坦福大学针对大学生们做的关于归属感的研究。
该研究发现,归属感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以及职业生涯。这个研究对我们非常有参考价值啊。让我们再回到准大一新生即将面临的人际交往的困扰上。如果我来重新建构同学们的这个困扰的话,我认为,这是同学们内心深处渴望融入、渴望归属的表现。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同学们的困扰,我们更要看到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那么,要如何应对呢?我们心理学人经常被吐槽说,你分析了那么多,是挺有道理的,但是,我要的是怎么做。我也经常深度反省哈哈哈。不过,在给出如何应对之前,我一定要说,理论很重要,理论就好比灯塔,指导实践。每一个应对方案提出的背后都有它的理论假设,这就是为什么不同人会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案,因为它背后的理论假设不同。
再回到大家最关注的怎么做的话题。我们的理论假设是,每个人都渴望融入、渴望归属。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融入呢?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找相似。去年,我带正源他们做新生适应工作坊的时候,在互相自我介绍之后,我就带他们做了找相似的练习。当我们看到彼此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开始建立起了链接。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找相似不代表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大概就在前两周,我参加了一个美国论坛,我们当时就有讨论过这个话题。有一位同仁就分享到,归属感不是要磨灭每个人的独特性,恰恰相反,真正的归属感是,每个人的独特性都需要被看见。而且,人和人的深度链接,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彼此欣赏的基础之上的。不少同学担心自己融不进圈子,变成小透明,被排挤…也有同学经历过很想融入却不受欢迎再到最后不敢融入的人生低谷,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正源:融入圈子的首要是要做好自己,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的交流,而不是为了融入而去融入(我的经历,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在意对方的想法,会表现的不自然,甚至会去构思自己下一步的动作,下一步的表情,有的时候根本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注意力根本不在对方身上,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也会很累。违背初衷,我融入圈子的目的是和人分享好的想法,是开心聊天,脸皮可以厚一点,让自己尽量舒服一些,从不自然到自然)。
对于害怕不受欢迎,我觉得需要好的心态,我们要有自己的圈子,更要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不要让圈子本身或者任何因为融入圈子而产生的顾虑对你的学习或是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团建是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团建固然有好处,可以加深团体之间的友谊和默契,曾经拒绝过几次,因为要刷夜,要熬到很晚,自己的精力无法支撑。本着对自己睡眠负责的原因还是拒绝了。
最后一点,坚持自己的选择,大学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有人和你的意见一致,也一定有人和你的意见相左,不要因为性格和意见的不一致产生任何负面情绪,摒弃相互猜忌,学会包容别人和你选择上的不同,我感觉这其实也是我们以后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潇骁:或许有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外向比内向好,但我觉得交不交朋友,和自己的需求有关,如果自己并不需要和很多朋友经常聚会,那就无需强求让自己变得社牛;如果自己只需要三两好友,平时一起吃吃饭,谈谈心,那就可以克服心中的羞涩,主动去寻找和自己合拍的朋友,因为大家可以在心中衡量,究竟是一时的羞涩、不好意思带给自己的损失大,还是拥有三两好友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更多。关于有的同学怕自己被排挤,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够享受孤独,也就是说在被排挤的时候,并不强求自己拥有这一段关系。某一段关系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了,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好意思,就让自己受委屈,我鼓励大家勇敢地断掉让自己不舒服的关系。记住,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社交恐惧”是近年流行词,人们爱把“社恐”和”社牛”挂在嘴边。有天生的“社牛”吗?“社恐”又在恐惧什么?怎么与自己的“社恐”和谐共处?
晶晶: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和我们的不一样,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再回到社恐、社牛这个话题,这确实是学生们最经常挂在嘴边的。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我好羡慕XXX啊,他好社牛。或者,不不不,我不行,我社恐。大家还喜欢用自己的MBTI类型来佐证别人的社牛和自己的社恐。
MBTI是一种人格测评,在企业用得比较多,在学生圈里也比较火。它由4组字母、每组2个、共8个字母构成了16种人格类型。其中,第一组字母是E和I。E代表的是英文单词Extrovert的简写,翻译成中文是外向,I代表的是英文单词Introvert的简写,翻译成中文是内向。显而易见,外向的人多被人认为是社牛,内向的人则更多认为自己是社恐。
每每说到MBTI,我都会让大家猜,我是内向和外向?多数人都会猜我是外向。然而,实际上,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内向人。所以,我是特别能够体会内向人的痛苦的。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别看我现在在这做节目口若悬河,曾经的我见到陌生人时,经常是心跳加速,耳根发烫,大脑一片空白。所以,曾经的我,不仅仅是内向,也是大家所说的典型的社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