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AI吞噬的“AI三杰”

hafef258

时间 2024年3月27日 预览 36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42825373043835455/

2024-03-0518:32·鸟哥笔记

来源:卡思数据

“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记住我给出的原理。”

“黄龙江一派全都带蓝牙,黄龙江我告诉你,在阴间是那个化名。”

春节期间,“黄龙江文学”意外走红互联网,这段掺杂着大量高级专业名词、又宛如乱码的语句一跃成为新晋抽象顶流,并迅速点燃了用户的玩梗热情。在大量二创作品中,全网粉丝超百万的艺术博主@曾bobi却惨遭“翻车”。

事情起源于他于2月更新的一则作品《假如美院人看黄龙江全部带蓝牙?并画下来!》。以“黄龙江文学”破碎的语句为灵感,曾bobi和两位朋友合力作画,在一番激情涂抹后,一幅元素混搭、颇具魔幻赛博风格的巨作就呈现在用户面前。在抖音,这支作品收获了89万次点赞,小红书则有着21万次点赞。

图源:@曾bobi视频《假如美院人看黄龙江全部带蓝牙?》

但很快,这幅巨作就陷入了争议的漩涡。有专业油画人从笔触、方位、颜料等多方面指出图中蹊跷之处,例如手脚处出现了明显的作图错误、画画前两块拼接木板都没有固定、画面质感和使用的丙烯颜料对不上等等,质疑该作为为AI作画。舆论迅速发酵,连锁反应之下,@曾bobi过往作品也被发现有使用AI的痕迹,更有原作者出面实锤,“不要融我的作品”。

2月23日,曾bobi发布视频,承认自己的确在视频创作中使用了AI,没有如实标明,“甚至使用自媒体的表现手法,让大家以为这是手绘”,并展示了整张图AI制作的全流程。对于使用AI作画的原因,他表示由于自己和朋友有着“超负荷的手绘任务”,因此一部分难以完成的工作量不得不使用AI辅助。

图源:@曾bobi回应视频

当隔壁江寻千以直播雕冰龙反驳质疑时,@曾bobi的回应多少有些避重就轻且缺乏诚意——这段道歉还被用户扒出存在大量的英语语法和连接词,疑似通过chatgpt生成。

事实上,随着ChatGPT、StableDiffusion等大模型产品的陆续发布,AI协同创作已不是一件新鲜事。透过@曾bobi事件,我们应当讨论的是,当AI风口已至,创作者应如何驾驭AI,而不是被AI吞噬?

艺术博主,因AI翻车

@曾bobi是一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博主,本科专业为珠宝设计,全网粉丝超过百万,主营阵地包括B站、抖音与小红书。在内容平台,@曾bobi打造的是高势能人设,“美院学子”既是他的身份,也是他的标签,带来了大量的话题度。

以@曾bobi的小红书账号为例,首条笔记更新于2021年9月,前期内容主要为珠宝设计,@曾bobi在镜头前一一展示自己设计的戒指与耳饰,间或穿插着生活vlog。2022年11月,国内首档美术综艺《会画少年的天空》上线,曾bobi邀请了两位朋友——版画系吴衍峰与西美的马老师——进行刻薄点评。

由此,账号内容的丰富度进一步提升,三人形成了一种固定搭配,时常一同点评美术综艺、接力作画、野外写生以及刻薄互评对方的写生作品,比如“中国美院学生互画自画像,居然画成了……”“一人画十秒,最后能画成什么样?”这类网感十足的内容迅速让账号升温,积累了35万粉丝。

图源:@曾bobi视频

虽然“黄龙江”巨作称得上@曾bobi翻车的开端,但使用AI绘画在他们作品中早有前例可循。

2024年,三人奔赴贵州凯里,开启“每个城市画30张”挑战,为贵州的风土人情作画,但在发布作品中,网友却发现所谓的速写不少都有AI作画的痕迹,最典型的如手指错误,画像中人物的手指不是交叠在一起,就是多出或缺少指头,显露出AI的破绽。此后,曾bobi还制作了一期视频,三人互称老师,“锐评”对方的“原创手绘”作品。

尝到AI绘画带来的效率以及流量“甜头”的曾bobi,开始在作品中频繁利用AI。在一期“当美术生坐火车回家过年”视频中,类似的问题再度上演,视频中大部分作品都像是直接由照片转AI,画面风格则被用户指出融了国美周刚教授的水彩画。

图源:@曾bobi视频

除此之外,出现在@曾bobi账号中的画作大都没有详细的绘画过程,作品呈现类似于“一秒变装”——从大面积铺色、小范围特写精修到成品,堪称断崖式跨越。

信任的崩塌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曾bobi的过往作品受到了更为严格的审视,由此形成了一连串连锁反应。此前由吴衍峰创作的十二星座版画与龙年版面,被指出抄袭和融图、描图的痕迹。一张水墨风的盘龙,被原作者虢子楷亲自打假“请不要熔炼我的龙母”;射手座版画则疑似AI跑图,融合了多个油画名作。

虽然曾bobi在回应视频中,“用人头担保”朋友吴衍峰的十二星座与龙年版画都是他在工作室和学校独立完成的,但用户的质疑声仍然一浪高过一浪。春节热度最高的小粉龙依旧被质疑AI跑图,理由包括龙身轮廓与山西浮雕蟠龙完全一致,但细节却模糊不清;吴衍峰创作的过程像是摆拍,有用户指出画中龙身体的方位与成品不一致,“画要收尾了调色板还是干干净净的”。

图源:小红书笔记

更为危险的是,这些受到质疑的作品,@曾bobi与作画者吴衍峰都进行了变现。在小红书店铺,粉色蟠龙版画单价128元一张,两张价格249元,卖出了2380份,位列热销商品第一;98元的天秤座版画卖出超700份,价格分别标为108、128元的天蝎座、射手座均有着超600份的销量。目前,粉色蟠龙已在其店铺下架。

图源:曾bobi小红书店铺

值得注意的是,在种草视频中,曾bobi还多次打着“版画”的旗号进行宣传,让粉丝误以为收到的是传统版画,实际上却是采用微喷技术的数码版画。后续有粉丝询问印刷技术,客服的回应也是“微喷”,显然对此十分谨慎。后续,还有人晒出照片,指出所谓的版画其实就在美院良渚打印室批量生产,作品上的签名则是用写字机写的。有小红书博主锐评,“他们真的进入了工业化阶段。”

舆论之下,尚在售后期内的用户开始大规模申请退款,以高价购入多张“版画”的粉丝破防于自己有了“赛博案底”,咸鱼上则掀起抛售狂潮,甚至有人反其道而行,开始低价收入这些作品。

在过往视频中,马老师曾吐槽,“论投机倒把这一块,我们三个里面还是曾老师最强”。朋友间的玩笑话,如今看来俨然变成了一把回旋镖。而对@曾bobi而言,相比于一次翻车,更为严重的或许是其过往及未来作品都将“不被信任”。

谁在做AI生意?

@曾bobi的翻车事件中,AI并不是原罪。

狂飙突进一年后,AI的技术迭代速度仍令人咋舌:2024开年,OpenAI发布文生视频工具Sora,让无数业内人士惊呼“现实不存在了”;沉寂三个月后,华人女博士创办的AI视频生成工具PIKA再释放大招,上线唇形同步功能,为文生视频工具再加码。

巨头企业如苹果、阿里、微软、字节都在纷纷奔赴AI。据Tech星球报道,阿里目前正在打造一款针对商家和达人的AI电商产品“绘蛙”,将为淘宝、天猫商家和达人在生成营销文案、训练专属AI模特等方面提升创作效率。

2月2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播出,意味着AI也在走入主流叙事。

而在“全力拥抱AI时代”的浪潮下,内容平台上的AI协同创作已数见不鲜,甚至不少创作者即以AI为内容卖点,扩展创作与变现的边界,卡思大致总结了以下几条AI主流应用方向:

其一,声音克隆。2023年,AI孙燕姿在B站“出道”,翻唱歌曲迅速走红各大平台,成为一时顶流。同样,声音克隆也被应用于鬼畜、配音、AI翻唱等领域。

比如,B站UP主@说书猿,以SoVitsAI为辅助工具将AI与评书、相声结合。此前,UP主更新内容主要为漫话丛谈,讲解江湖奇事,但内容相对小众。

2023年4月,他将自己的原创相声剧本、音频和马三立相声表演录像输入AI后,修音后导出了一部马三立风格的单口相声《逛商场》,AI仿佛赋予了老表演艺术家新的数字生命,这样的AI应用形式让不少用户眼前一亮,最终收获了30万次播放。还有用户提出新思路,“这个路子走通的话,戏曲、曲艺好多老先生的失传资料都可以尝试模拟了。”

图源:@说书猿视频

此后,@说书猿又创设了多种情境,一面让AI单田芳说评书《名侦探柯南》,又让AI马三立、刘宝瑞说对口相声等,去年12月,一支《论网红》的视频收获了94万次播放。

其二,AI作画。过去一年,瑞幸、伊利等诸多品牌都曾试水AI绘画,而基于Midjourney等AI作图产品,AI插画师也在各内容平台不断涌现。

比如,小红书博主@徐若木|商业插画师,本身为一名自由插画师,在一篇名为《中央空调商稿1张变现5位数》笔记中,她介绍了自己的AI绘图项目,其中,为空调品牌COLMOTURING创作的一幅AI作品为她带来了万元收入。“AIGC的提效表现在创意草图阶段,输入关键词,1分钟即可获得想要的草图。”

图源:@徐若木|商业插画师小红书笔记

不可否认的是,AIGC的应用空间也正在变大。@YEJUSI.是一位美图绘制博主,在接触到AI绘画后,她开始试图应用AI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呈现出来,一开始只是将小红书作为图库,但“阳光的蓝”系列突然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