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献血13次,妻子省内用血,却因异市被拒?血站电话接听1次失联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7553798607176244/
首发2024-04-1411:36·枫城落日“我给他们看了我的献血记录,而医院却说我是在日照献的血,在济南用不上,联系日照血站时刚开始说给协调一下,最后却连电话都不接了”老王是日照市莒县的一位普通居民,但他在无偿献血这件事上可一点都不普通。十几年来,他坚持献血,总共献了13次,累计达到了4900毫升。这份坚持和奉献,让他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的铜奖,可谓是小有名气。2024年4月老王的妻子因为卵巢和子宫的问题需要在山东省齐鲁医院进行手术。术前,医院通知他们需要备足血液。这本来是件很常规的事,但让老王没想到的是,这次献血的事竟然让他遇到了难题。老王自信满满地拿出他的献血记录,想着这么多年的献血总能派上用场。但是,医院的回应却让他大跌眼镜。医院表示,老王虽然献了不少血,但那是在日照市献的,而现在他们在济南,这些血在济南用不了。这个回答让老王感到既困惑又无奈,毕竟同在山东省内,怎么就不能互相调配呢?事情的发展更加让人头疼。老王随即联系了日照市中心血站,希望能得到一些协调。血站最初的回应是积极的,说会帮他处理。但是好景不长,随后血站的态度大转弯,连电话都不再接了,更别提之前承诺的协调了。这让老王和他的妻子在紧张的手术前夕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失望。
手术的钟声一分钟一分钟地逼近,但是血液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老王感到非常无助,心里既急切又愤怒。这种被忽视和推诿的感觉让他非常不舒服,他开始质疑,这些年来的无偿献血到底有什么意义?最终,老王的妻子的手术还是如期进行了,幸好没有因为血液问题而受到影响。但是,这次经历给了老王很大的教训,也让他对现行的献血制度和医疗协调机制感到失望。这件事后来被媒体报道了出来,日照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他们已经第一时间协调好了问题,并将进行血费报销。但对老王而言,这一切似乎都太晚了。他更希望的是,系统能更加人性化、高效地解决这类问题,而不是在危急关头推诿扯皮。评语老王这事,真是见识了“因果循环”的现实版。十几年如一日地献血,到头来自己有难时,却发现所做的努力在系统面前变得无用武之地。这不禁让人反思,这种制度上的壁垒,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打破?一切事物都是连续的,没有什么是孤立存在的。老王在日照献血,本应在山东省内的任何地方都能体现其价值。但是,制度的设定竟让这种连接被人为地切断,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公平问题。顺应自然规律,事物才能顺畅发展。这里的自然规律就应是“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能在需要时得到合理利用”,而不应受地域限制。从个体与系统的互动来看,老王的遭遇反映了个体期望与系统给予之间的落差。他无偿献血,本质上是在为社会做贡献,期望在公共体系中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保障。但是,当这个体系在关键时刻未能给予应有的回应,其实是在“逆流而动”,违背了顺势而为的道理。这种逆流,最终会导致个体的失望,甚至对整个体系的不信任。最后,这个事件也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制度,是否真的在为公共利益服务?如果连最基本的救助都做不到位,那么这个系统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这不仅是对老王的不公,更是对所有无偿献血者的不公。大家怎么看?#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