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上的“头回客”与“回头客”

hafefbf3

时间 2025年5月18日 预览 35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00576728949228069/

原创2023-11-1222:06·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程雅黄海许立波朱成祥张韵温雅兰每经编辑:易启江,杨夏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11月10日在上海闭幕,6天展期虽已结束,但365天的展销机遇期已然开启。

进博会不仅是一个商品的展示盛宴,更是一次前瞻性的对话,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提供了合作平台。外资企业通过进博会,从展品到展商,再成长为投资商,持续加码在华投资。

无论是“6+365买全球”(注:在进博会6天展期之后,为进博好物提供365天的展销机遇)的便利,还是提前申报、转口贸易、离岸贸易、保税展示交易的通路创新服务,在开放的大舞台上相向而行、相互成就,是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承诺,也是众多知名跨国企业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市场的原因之一。

自第六届进博会全面恢复线下办展起,对于上海而言,也是一次重要的回归和重新亮相。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进博的溢出效应正在发生。

展位更大:不远万里来进博

今年,3486家参展企业“各显神通”,在14个展馆内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数万名观展者流连驻足。其中,来自世界各国的美食自然是食客们的心头好。

“挪威出口到中国的第一条鱼,是挪威北极鳕鱼做成的鱼干……”11月7日中午,在2.2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内,一场特别的直播正在进行。挪威海产局中国区负责人童安睿一口流利的中文,向观众们讲解着来自挪威的海产品。

童安睿身边,一位美食博主以挪威特色的青花鱼、三文鱼、北极鳕鱼和甜虾为原材料,现场制作了四道美食。正值饭点,人们循着香气聚集在展位周边,把展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这是童安睿第二次带着挪威海产局参加进博会,但其实他早已是进博会的“老朋友”。在2021年加入挪威海产局之前,童安睿曾以挪威某跨国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过三次进博会。

“五年前我首次参加进博会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中国客户对进博会非常重视,并持续鼓励我们参与进博会。这给了我一些启发,我意识到挪威海产必须要参与进博并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童安睿说。

前前后后参加的五次进博会中,童安睿对一家挪威的中小企业记忆深刻:“它是一家中等规模的挪威海产企业,他们的代表不远万里从挪威飞来中国参加进博。历经两周的隔离,还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他还是带着坚定的决心来到了进博会,并且在进博会现场与客户达成了签约。”

在童安睿看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可以从挪威海产局展位的变化窥见端倪。继去年进博会首展首秀,今年挪威海产局升级了参展规模,展台面积比去年增加30%。作为组展机构,挪威海产局本次携手12家挪威海产出口商共同参展,较去年提高50%。

尽管网络和跨境物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世界贸易效率的提升,线下博览会对于企业来说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线下面对面的沟通是一种‘全息化’的信息交换,呈现出的信息更加丰富。品牌所传递的情绪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都可以通过互动来体现,”复旦大学市场营销学系教授蒋青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在统计中发现,六年来,进博会的展览面积呈增长态势,从第一届的27万平方米大跨步地扩大到了第六届的36.7万平方米。

在参展企业数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出现近10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增长,说明企业的平均展览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通过扩大进博会的展台面积,来更好地展示企业形象、增加企业曝光度、提升影响力。

事实上,每一届进博会的参展企业数量规模都十分庞大而稳定,尤其是第六届进博会,参展企业数量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同时还有约200家企业连续6年签约参展,这进一步说明进博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同时也凸显了进博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商更强:展会的首次和美国的首次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六届进博会致信,重申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对进博会“三大定位”提出新要求,也为进博会“越办越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当天,来自世界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政商学等各界代表约1500人出席开幕式,习近平主席的致信引发中外嘉宾热烈反响,各方纷纷表示从中感受到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信心和决心。

《世界开放报告2023》公布了最新的世界开放指数,数据显示,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相较于2021年下降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表示,这一状态,是收紧开放的力量同扩大开放的力量相互交织和缠斗的结果。尽管世界开放指数延续了下降走势,“寒意”犹浓,但开放动力“破冰”有望。

报告指出,2008年至2022年,金砖国家开放指数增长7.4%,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上涨5.3%。金砖国家开放指数增幅显著大于G7国家。

在今年,美国政府首次以官方名义参展进博会并设立了美国食品与农业馆。新华社评论称,近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交往多点开花,双边关系出现止跌企稳的势头,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了好消息。

在2.2展馆,40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汇集了来自美国州政府、农产品协会、农产品出口商、食品制造和包装企业等17家参展商,商品品类包括肉类、坚果、奶酪、葡萄酒、保健品等。

据官方数据,在本届进博会期间,美国食品与农业展馆参展企业和江苏、福建、深圳等地采购商签署谅解备忘录,签约金额达5.05亿美元。

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会长)何迈可将美国此举称之为“回归”时刻。何迈可介绍,本届进博会,除美国派出的参展团外,还有众多美国在华企业开设了大型展台,并派出了高级别代表参会。“中国在吸引投资方面做得非常棒,企业有着持续参与中国市场的意愿。数年来,让中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持久并且清晰的政策。”

“美国食品与农业馆的成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表示,事实证明,进博会是展示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平台。在本届进博会上,美国参展企业超200家,是进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美国参展团。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时指出,中国发展仍然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中国将以自身稳定发展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带来宝贵的确定性。

本次国家展也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增进交流、促进合作、互利共赢提供重要平台,受到参展各国高度赞赏。巴林、中非、多米尼克、冈比亚、几内亚比绍、洪都拉斯、马里、阿曼、塞拉利昂、多哥、津巴布韦等11国首次参展。

一组数字可以见证中国的开放高度。今年,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89家,数量为历届之最。六大展区,442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展示。创新孵化专区吸引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个创新项目参展,超过前两届的总和。据统计,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

合作更深:从参展商成为投资商

在一位连续参加多次进博会的工作人员眼中,国外企业通过进博会走到中国市场有着一条相似的路径:“从展品到展商,再到加大投资。”

第六届进博会上,这样的路径依旧奏效,来自韩国的三养方圆集团。作为爆款食品火鸡面的开创公司,自2016年进入中国以来,有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中国业务都采用的是经销商模式。直至2021年,三养方圆在上海建立分公司,开始“自己卖”产品。

产品销路该如何打开?2022年举办的第五届进博会给了三养方圆一条可行的路径。这一年,三养方圆租了一块不大的场地。虽是首次参加进博会,但展会期间,三养方圆就与上海南虹桥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

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不止于此,三养方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三养食品中国销量已达到三养方圆集团全球总出口额的25%。预计2023年,三养食品中国线上线下总销售额将达到1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

用三养方圆CEO金廷修的话来说,中国市场对三养方圆来讲是成长的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也是集团最大销售额的海外市场。

“我认为进博会应该是能够衡量中国市场未来的重要活动,也是能够促进共享中国与全球的非常好的一个平台。”未来,三养方圆除了将持续参展外,还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在六年跟踪进博报道的过程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这些“头回客”与“回头客”们、“新进生”与“全勤生”们已不满足于将全球的新产品引进来,而是更希望在进博会中激发对新技术、新服务本土化创新的有益探索。

以前,外资医疗器械巨头在国内都以产品的引入为主,依托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许多在国际市场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医疗器械得以进入中国市场,惠及国内患者。下一个阶段,外资企业持续加码在华投资,从“展商”成长为“投资商”,实现产品的研发本土化、生产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现在的方向则是帮助中国去建立整个行业的生态体系,孵化更多中国创新企业,最终实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