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餐厅设“正教授就餐区”引热议,西工大回应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9164686442512948/
首发2024-04-1819:26·岁月沙漏在西北工业大学的餐厅里,出现了一幕或许在很多人心中搭建起疑惑的场景:一块标明“正教授就餐区”的标识。这不是大海捞针式的小插曲,而是一次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网友们的反应可谓五味杂陈,有的把它看作是一种职业激励,认为不同级别的待遇差异是可以理解甚至必要的,为了激发进步的源泉;然而,更多的声音则是困惑和担忧,“吃饭咋还分三六九等了?”感叹声中不乏辛辣与无奈。哎,说实话,这事儿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看看那几句话,哪句不是活脱脱的现实写照?“教授只能说明过去贡献大,现在和未来贡献大的可能是副教授和讲师。”这句话仿佛一记耳光,啪的一下打在了表面的光鲜亮丽上。教职工的餐厅分区,听起来像是特权的体现,但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现实中的不平等和对待职务的过度崇拜。西北工业大学的回应也挺有意思,将这个“正教授就餐区”描述为一种福利待遇,还特意提到了菜品价格上的补贴。啧啧,不得不说,这种做法确实挺新颖,但换个角度想想,这是否又在无形中加深了“等级”的概念呢?对于这件事,外界的声音自然是褒贬不一。记得几年前上海大学的“教授餐厅”也是引起了不小的风波,那时候就有人挺身而出,认为“高级人才就该有更好的待遇”。这种立场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不经意间,向校园里那些平凡的身影投下了一种无形的落差感。然而,这面镜子映射的不仅仅是高校的一角。它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于“等级”和“特权”的复杂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关于餐桌的平等,更是对于社会公平的一次深刻反思。不是吗,我们究竟在追求的是一个分明的等级制度,还是一个更加平等、互相尊重的社会呢?嗨,看来这个话题还真是得慢慢嚼,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清楚的。但是,这是否又反映了我们社会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呢?不论是西北工业大学的餐厅,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这样的疑问和反思或许应该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毕竟,不是有句话说得好,“进步,是为了更好地回答那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