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那件事之后,生命对我再不会是一样的了

hafed740

时间 2024年5月1日 预览 7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596825860517396999/

2018-09-0310:53·飞地APP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可能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然而在美国现当代文坛,他一直是积极勤恳的文字探索者。2017年,他凭借大部头小说《4321》入选英国布克奖短名单,奏响了同一人的四种可能人生:历史境况、家庭变迁与个人经验促生了不可分的勾连,命运的流徙与其不可测成为了四种生命图景背后的隐秘驱力,共同震荡着一种“亲密”的悲怆之感。同样,在奥斯特的短篇小说集《红色笔记本》中,“经验的不可测性”依旧是其竭力开凿的主题。在这些他声称为“真实”的短小故事中,巧合与偶然填补着生活的空隙:一方面,它们以“事实”的形态强化了命运、人生、甚至小说本身的“谎言”与空妄;另一方面,它们又成为了奥斯特对于“经验不可测性”的奋然颉颃。本文摘选了奥斯特声称“改变了我的人生”的一则故事。

当然,小说是虚构,因此它们说谎(以这个词最严格的意义而言),但通过这些谎言,每个小说家都试图讲述关于世界的真相。——保罗·奥斯特

||保罗·奥斯特||

PaulAuster(1947年2月3日-),生于新泽西州纽华克,美籍犹太人小说家、诗人、翻译家,也是电影编剧和导演,曾和导演王颖合导电影《烟》。奥斯特的作品最常讨论的主旨为人生的无常和无限,被文坛誉为“穿胶鞋的卡夫卡”。2017年9月13日,他凭借小说《4321》入围2017英国布克奖短名单。代表作有《纽约三部曲》《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幻影书》《月宫》《巨兽》等。

-《红色笔记本》-

——为什么写作(III)/[美]保罗·奥斯特

那年我十四岁。连续三年,我的父母都把我送去参加纽约州的一个夏令营。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打篮球或是棒球,可这是一个综合夏令营,也有其它的活动:晚上的“社交”,第一次和女孩子们的厮混,内衣突袭[1],还有少男少女寻常爱闹的那些恶作剧。我还记得偷偷摸摸地抽劣质雪茄,把床位拖到一块让它们法式“接吻”,还有大规模的充水气球大仗。

这些都不重要。我只是想强调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有多么天真脆弱。你已不再是孩童,却也尚未成年,在过去与未来间晃荡。就我来说,我仍然年轻得以为自己真有可能进职业棒球联盟,却也老成得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我读过《共产党宣言》,可也喜欢看星期六早晨的卡通片。每次我看见镜子里自己的脸,都觉得像在看另一个人。

我的营队里有十六或十八个男孩,大部分人都在一起很多年了,可那年夏天也有几个新人加入。其中有个人叫罗夫,他对运球上篮或拦接棒球都不感兴趣,虽然没人故意为难他,还是很难和我们玩到一块。那年他有好几门功课不及格,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和营里的辅导员补课。这真有点惨,我替他难过——可也不是特别难过,没难过到影响我睡眠的地步。

营地辅导员都是来自布鲁克林或皇后区的纽约大学生。这些爱开玩笑的篮球队员,未来的牙科医生、会计师、教师们,个个是骨子里的城市人。像大多数真正的纽约客,他们坚持把“地面”称为“地板”,哪怕脚下只是野草或沙土。传统夏令营生活的束缚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就如同爱荷华的农夫不知道I.R.T.(纽约地铁线)为何物。滑艇,索道,爬山,搭帐篷,围着篝火唱歌,这些都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内。他们会传授给我们一些掩护上球或出区助攻的诀窍,可其它时候就都在打闹开玩笑。

AcemeteryofstolencarsintheDarndaleHousingEstate|MartineFranck1993

可以想象我们有多吃惊:有天下午,一位辅导员通知大家要去树林里步行远足。他突然来了灵感,谁也不能让他改变主意。篮球玩够了!他说。我们四周都是大自然,现在是我们好好利用它的时候了,让我们来个真正的夏令营——大概说了一通这样的话。就这样,午饭休息后,两三个辅导员带着一帮十六或十八个男孩子们,向树林开进了。

那是1961年7月底。我记得每个人心情都很轻松,走了半个多小时后,大部分人都同意这样出来走走是个好主意。当然,没人有指南针,也没人知道我们要去哪儿,可我们都很开心,就算万一迷路又有什么关系?反正迟早我们都会找到回去的路。

接着就开始下雨了。开始几乎难以觉察,只有几颗从枝叶间漏下的雨滴,没什么可担心的。我们继续往前走,不愿让几滴雨扫了兴,可几分钟后,雨开始来真的了。每个人都被淋透了,辅导员们决定掉头往回走。可问题是没人知道营地在哪里。山林茂密,长满树木与带刺的灌木丛,我们不得不在其间交叉迂回才能前行。更麻烦的是,周遭越来越难看清。树林里本来就昏暗,加上雨水与越来越暗的天色,才下午三四点钟,感觉已像是夜晚。

接着开始打雷。打过雷,闪电也开始了。暴风雨就在我们头顶。后来知道那才是暴风雨中的暴风雨,我从未见过那样的天气,之后也再没遇到。雨点打在身上,猛烈到令人生疼,每次雷声炸响,你可以感觉到它在你身体内震荡。雷声刚过,闪电跟着就来,像长矛般在身边挥舞闪动。仿佛薄薄的空气里变出了武器,一道闪电就把万物照得鬼魂般雪亮。树木被闪电击中,枝干开始冒烟燃烧。接着暗下来一阵,直到天空中又一声惊雷,闪电再回来,劈向另一个地方。

AnneBridgetRodgers|MartineFranck1993

使我们害怕的当然是闪电。如果不害怕,那就太傻了。惊慌中我们想要逃开闪电区,可暴风雨范围太大了,无论我们跑到哪里,总有更多的闪电。我们狼狈不堪地东奔西跑,抱头鼠窜。有人突然发现一块空地。是跑到空地上还是留在树下更安全,我们短暂地争论了一番。建议到空地上的那方赢了,我们便都往空地的方向跑去。

那是一片小草地,很可能是当地农场的牧场。我们得钻过一道铁丝网才能到。一个接一个地,我们趴在地下,一寸寸挪动着爬过去。我在中间,紧跟在罗夫后面。正在他钻过铁丝网的时候,又有一道闪电。我在两三英尺外,因为雨点不停地打在我眼帘上,我看不清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只知道罗夫不动了。我猜他是触电了,于是超过他先爬过了铁丝网。一到铁丝网另一边,我就拉住他的手臂把他拖了过来。

我不知道我们在那块空地上停留了多久。我猜有一个小时。我们待在那儿的整段时间里,雨水与雷电继续劈头盖脑地狂泻而下。那是《圣经》传说里搬出来的暴风雨,它不停不歇,仿佛永远也不会结束。

两三个男孩被什么东西击中了——可能是闪电,也可能是因为闪电劈在他们身边把他们吓呆了——草地上到处都是他们的叫唤呻吟之声。另一些男孩子们一边哭一边祈祷。还有另一些,嗓音里带着惊恐,还在出谋划策。把所有金属物品都丢掉,他们说,金属吸电。我们把皮带都解下来,远远丢开。

Carnival|MartineFranck1977

我不记得说过什么话,也不记得哭过。我和另一个男孩忙着照顾罗夫。他还昏迷不醒。我们摩擦他的手与臂膀,压下他的舌头以防他咬下自己的舌头,不停地告诉他要坚持住。过了一阵,他的皮肤开始泛蓝,身体触摸起来也更凉了,尽管面对着这种种迹象,我还是不能想象他再也醒不过来了。毕竟我那时只有十四岁,能知道些什么?我还从来没见过死人。

我想他一定是在铁丝网上触电了。其他触了电的男孩们身体麻痹发疼,一个小时左右就恢复了。但罗夫被雷击中的时候就在铁丝栅栏下方,他是被电刑活活处死的。

后来他们告诉我,他死的时候,背上有一道八英寸的焦痕。我记得自己一边努力地去接受这个事实,一边告诉自己,生命对我再不会是一样的了。奇怪的是,我没有去想它发生的时候,我就在他身旁。我没有去想,只要一两秒钟之差,被电死的人就会是我。我只是想着要压住他的舌头,看住他的牙齿。他的嘴凝固在一种轻微的怪笑状,双唇微张。我花了一整个小时看着他的牙根。三十四年后,我还记得那些牙齿。还有他半开半闭的眼睛。我也记得。

#注:[1]美国五十年代校园兴起的恶作剧,男生突袭女生宿舍,偷抢女生内衣。

#摘自《红色笔记本——真实的故事》,[美]保罗·奥斯特,小汉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

TheWorldfromMyFrontPorch|LarryTowell1990

-我不再在乎,不在乎要做“文学”-

摘自迈克尔·伍德(MichaelWood)于2003年对奥斯特的一次采访

(节选)/btr译

《巴黎评论》(以下简称“评”):让我们先来谈谈你的工作方式,谈谈你是如何写作的。

保罗·奥斯特(以下简称“奥”):我一直用手写。大部分时候用钢笔,但有时候也用铅笔——尤其是修改时。如果能够直接在打字机或电脑上写,我当然会那么做。但键盘总是让我害怕。手指保持那种姿势的时候,我绝对无法清晰思考。笔是一种基本得多的工具,你感觉到词语从你的身体里冒出,随后你把这些词语刻入纸页。对我而言,写作一直有那种触感。这是一种身体经验。

:而且你在笔记本上写,不用标准拍纸簿或活页纸。

Copyright2023未知推广科技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Copyright2023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