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吐芬芳”趋于低龄化,应当重视但别过度渲染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1977842294702632/
原创2024-05-2309:49·渝川读书5月22日,天津媒体《今晚报》刊发报道称,很多家长表示,孩子“出口成脏”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孩子们不觉得自己说脏话是问题,才是一个更让人焦虑的事情。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表示,如今学生说脏话现象的确普遍,而且呈低龄化趋势。有些孩子会把几句脏话当成口头语,与其他内容连在一起,他们要表达的不是生气,反而是一种夸张,以此来表达某种情绪。据介绍,以前说脏话的苗头一般是在三年级开始冒头,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说脏话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现在,学生说脏话出现低龄化趋势,脏话居然会从一二年级孩子的嘴里冒出。记者注意到,各地问政平台上不时出现反映孩子爆粗的网络留言。此前,河北平泉市教体局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表示,社会不良现象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负面引导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儿童的危害极大。此外,上述答复直言,学生家长是社会的另一个侧面,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有的学生家长,一边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己却在赌博、游戏、玩手机、说脏话。(澎湃新闻网5月22日报道)孩子“出口成脏”这个现象,当然还是要重视的。话语文明本身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表现。此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半大不小的孩子,如果以粗暴的口气说着脏话,不光在某些特定场合,有些时候就连很正常的场合,也会触发不可控的安全风险,招致对方的剧烈反应。为什么(有些或者很多孩子)会“出口成脏”呢?对于这类问题,有些专家、媒体此前的分析中,就提到过网络(短视频、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的影响。这个解答有道理,但显然只是一项条件,而且也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影视作品中的脏话并不多。而且影视作品中的对白,除了普通话,一般是东北话,偶尔穿插一些西南官话、河南话、广东话对白。国内多少地方的孩子挂在嘴边的脏话,往往是本地方言版本的,这就说明影视作品中的脏话和非脏话对话影响力并没有一些人渲染的那么大。而且,影视作品中的一些脏话,本身深植于特定场景、对话方式和氛围,即便被重述,一般很难触发新的脏话/回应,比如《无名之辈》中,演员章宇饰演的劫匪的一句方言脏话“我爱你妈卖麻花情”。这句台词很明显只针对所谓的“恋爱脑”。又如,短视频无论是自行拍摄还是剪辑影视,其最终内容呈现确实难以杜绝脏话台词。但在算法和人工双重干预的情况下,短视频中的脏话其实也没有很多人宣扬的那么多。实际上,专家、机构每每强调网络、影视作品对于未成年人,甚至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是因为这些人采用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前提:未成年人乃至成年人都是录音机、复读机,只会被动接受,如果让他们、她们接触高尚的内容,重复出来的就是高尚内容,反之,就会比较糟糕。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监管者本就分别建立了自律和他律程序,除了政治合规以外,也包括话语文明等价值标准。而文化、艺术产品的观赏者,在观赏内容中当然会受到作品主旨、观念、艺术特点等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会有多大,不能一概而论——跟本身的文化、艺术素养有关,跟观赏过程中的投入专注度有关,还跟思辨能力有关。同样,脏话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跟这个人本来的道德素养、话语文明水平、生活圈子的话语文明水平密切相关,改变这些因素,就足以让很多人丢掉脏话习惯。很清楚了,孩子讲脏话问题,至少不能那么清楚地把锅甩到网络(短视频、社交媒体)、影视作品上。这里,顺带转向第二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家庭成长环境。耳濡目染效应确实存在。一般而言,如果家庭中说脏话的情况比较普遍,或者说某个家庭成员说脏话比较重复,且很强势,对于孩子的影响比较大。但家庭的影响,只是影响而已。很多家庭中,孩子成长到一定年纪,已经脱离父辈的掌控,孩子不愿意按照父母的预设方式发展自己的人生。一些家庭中,纵然父辈家庭成员言语粗鄙,甚至出现不忠诚于婚姻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父辈的各种素质和表现,会“复印”到孩子身上。“澎湃新闻网”、《今晚报》的报道中已经提到过,“有些孩子会把几句脏话当成口头语,与其他内容连在一起,他们要表达的不是生气,反而是一种夸张,以此来表达某种情绪。”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孩子所说的“脏话”,其实已经成为表达其他情绪的方式,而非沿用其原有含义,所以已经不算是脏话。四川球迷为本地足球俱乐部助力高呼的“雄起”,以前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