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未来指北 作者 周小燕
编辑 / 郝博阳
今年,人形机器人赛道很“卷”,融资消息不断,但它却是一把“虚火”,在热闹的表层之下,目前还没有一款真正具备泛化能力的产品,所以人形机器人缺乏客户、销量不明,客户处于观望阶段。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量产,冰山之下的供应链,就像一座“空中楼阁”。
人形机器人的能力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做人形机器人硬件并不难,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总能想办法做出来机器人本体”,昆仲资本机器人赛道投资人邓喜耕对腾讯科技说道,“软件反而是个难题,它决定着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只有拥有强大的泛化能力,人形机器人才能在多种任务场景中工作,才能更接近‘通用性’。”
目前,泛化能力不够的人形机器人,仅有一些政府或机构为科研或场景训练目的,向企业定向采购少量订单。这些轻量级“量产”,就足以让马斯克为代表的头号玩家们苦恼不堪。
作为一个“疯子”,马斯克总有一些疯狂的想法,从SpaceX,Neuralink,再到特斯拉,马斯克孜孜不倦地尝试着许多让普通人望尘莫及的挑战。即便这些事情看起来困难重重,我们也鲜少在公开场合听到他谈及背后的艰难,但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却是个例外。
2021年年初,马斯克在特斯拉总部的高管会议上,提了一句“我们应该认真打造一款机器人”,这句话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挑战。特斯拉内部紧密锣鼓地筹划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制造。马斯克原以为,这将是一条与造车类似的路径,毕竟特斯拉汽车的成功经验在那摆着。他一度认为,造机器人只不过是做一个“没有轮子的车”而已,然而,他很快遇到了自己也意想不到的难题——人形机器人供应链。
在一次公开视频中,马斯克无奈地说道,“尽管世界上有很多电机供应商,但没有一种电机适用于人形机器人,也没有一种齿轮箱符合我们的尺寸需求。”
Figure01创始人Brett Adcock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他在社交媒体X上感叹:“对我来说,最大的震惊是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如此不成熟。要做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不仅要造机器人,还要重新设计零部件。”
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关键零部件上游供应不足,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这类困境并不是人形机器人特有的“专利”,从早期的汽车制造商到如今的智能设备研发,每一个“新物种”的诞生都伴随着产品构建和供应链难题。但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难题的背后,都蕴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
产品和供应链的关系,如同“鸡生蛋和蛋生鸡”,如何破局?或许,历史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01 没有“巧妇”的“无米之炊”
查看马斯克的X账号,会发现从2021年决定生产Optimus开始,他的账号上就频繁地出现一个关键词:supply chain(供应链),但人形机器人面临的困境,与马斯克以往造车的困境完全不同,它不仅没有下锅的“米”,由于产品技术不成熟、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甚至连烹饪的“巧妇”都不存在。
(图:Elon Musk,X)
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曾对腾讯科技说道,“做人形机器人硬件不是瓶颈,目前限制整个具身智能发展的还是AI水平”,他认为,如果真的有能和人一样能干的机器人出现,“一台卖一个亿,照样有很多人买”。本质上,人形机器人面临的不仅是供应链问题,而是具身智能领域的AI水平比较差,它的产品和技术还没有泛化到让足够的客户买单。
剖开来看,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困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一款软件能力成熟的机器人产品出现;二是没有可下锅的“米”,也就是说,即便想要少量量产,也没有能生产出合适零部件的供应商。
软件作为一种服务,会以模型的形式展开,从供应链角度来看,软件本身并不存在供应链难题,硬件才存在复杂的供应链体系。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硬件“新物种”,曾经也出现过类似人形机器人这样从0到1做产品建设的领域,比如马斯克造车,但这段经验可以被复用在人形机器人上吗?
2007年,36岁的马斯克在摸索Roadster生产上的棘手问题,当时,特斯拉还没有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做过通盘梳理,马斯克命人梳理一遍材料清单后,不禁捏了一把汗,根据《马斯克传》中的描述,一辆特斯拉车里的电池包,在到达消费者手里之前可能已经游历了世界各地:先是在日本生产出电池单元,后到泰国丛林中的临时工厂进行组装,再走海路运输到英国,后被送到路特斯工厂完成跑车的底盘组装。
在后来的磨合过程中,马斯克逐渐为特斯拉规划出一条供应链路径:垂直整合供应链,自己生产关键零部件,而不是从不同独立供应商处采购数百个零部件再组装成车,自己严格把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
若干年后回顾他的历史,马斯克在造车这件事情上面临的局面,可以归结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技术、有产品、有潜在客户和销量,就是没有供应链,没有可以下锅的“米”。
但人形机器人面临的问题更严峻,Roadster是To C的产品,“如果大方向上可行,总有人愿意为To C产品买单,这个世界有80亿人,你总能找到那么8000或1万个消费者愿意付费”,邓喜耕对腾讯科技说道,“但机器人不是这个逻辑,它是2B生意,不像2C生意那样容易找到足够多的天使客户起步,推动供应链成熟”。
02 走不出的“鸡生蛋,蛋生鸡”怪圈
对于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而言,还停留在“从0到1”的研发阶段,还不急于思考“从1到100”这样量产的“美丽烦恼”。但为了提升人形机器人在多元场景中的适配能力,获得“具身智能”的能力,就必须生产多个机器人用于在不同场景做训练。
所以人形机器人可能有“从0.5到10”的轻量化量产烦恼,这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如果没有一定的量产能力,就难以通过多场景训练获得一款成熟的机器人产品;而机器人产品做得不够成熟,又会影响进一步的量产。
所以马斯克一面吐槽人形机器人没有供应链,一面又为供应链操心,因为特斯拉可以内部消化Optimus机器人,这就要求马斯克必须一定量地生产Optimus机器人。在2023年的特斯拉投资者日活动中,展示了一则Optimus“自己造自己”的视频片段,从这个角度来看,相比较于很多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而言,马斯克已经处于“从0.5到10”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