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介通俗意思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信息的工具和载体。例如报纸、电视、电台、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
2.媒介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提供了信息的来源,也是人们交流、娱乐、学习的重要平台。通过媒介,人们能够了解国内外的新闻、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享受文化娱乐等。
3.媒介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从印刷术的发明到电子通信技术的普及,媒介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广泛,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4.媒介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媒介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场景下获取信息的需求,丰富了人们的信息体验。
5.媒介的选择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选择合适的媒介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例如,对于紧急事件的宣传,使用广播和电视可能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
6.媒介的传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是其中之一,因为媒介的报道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误导或失真的情况。因此,人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7.媒介的普及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信息过载、隐私泄露等,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管理。
1、媒介是负责跟各种宣传媒体打交道的工作。
2、其工作内容包括:搜集相关媒介资料并进行分析,及时把握媒体动向;协调维护媒体关系,与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种新闻稿件的媒体发放及传播监控;积极了解客户的各项需求,独立完成媒体计划;策划或召集举行相关重要会议及公关活动。
我们谈起“媒介”时,一般侧重于媒介的工具属性,将媒介定义为存储与传送信息的物质。本文对媒介的界定比较宽泛,如手机、互联网、5G是媒介,图文、音频、视频、内容等皆是媒介。作者与我们探讨了媒介与内容、媒介与社交之间的关系,欢迎阅读。
我不知道谁发现了水,但那一定不是鱼。——詹姆斯·波特
2022年末,ChiefTwit(Twitter老板)马斯克想要复活Vine。
Vine是短视频应用的鼻祖,2012年6月公司创立,10月被Twitter收购,2013年1月产品上线,排名一度冲上AppStore免费榜一位,之后败于和Instagram、Snapchat等巨头的竞争,最终沦为Twitter的弃子,2016年10月公告下线。
Twitter用140个字符(+关注+转发+信息流)定义了微博客,Vine则用6秒视频(+循环)定义了短视频,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短视频时代。虽然Vine失败了,但人民群众还是时常怀念起它——马斯克抱着水槽入驻Twitter的第二周,就在Twitter发起了一个“让Vine回归?”的投票,70%的网友,340多万人选择了“Y(是)”。
相较之下,Vine的“中国传人”腾讯微视,命途更为多舛——经历了2017年的下线和2018年的重启,二次重生的微视依旧没掀起太大浪花。
微视的第二次失败无需着墨太多。2017年抖音强势崛起,沉浸在王者荣耀单个皮肤一天卖到1.5亿人民币的腾讯并未太过留意。等到后院起火——腾讯系App用户使用时长大跌(减少部分接近于头条系App的增长),腾讯才后知后觉,着手对抖音的狙击。
一方面,腾讯通过屏蔽抖音链接来堵,有用,但用处不大,以抖音为代表的头条系,最终还是成长为可与腾讯掰手腕的中国社交网络第二极;另一方面,腾讯寄希望于重启微视来疏,但“打败微信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马化腾说的),打败抖音的也一定不是另一个抖音,产品形态与抖音并无本质差别的重启微视,在短视频用户心智接近成熟的当时,注定也无力回天。
更值得被讨论检视的,是微视重启前的第一次失败。
微视的失败,并不像Vine,败于与巨头的缺少护城河的竞争。微视当时的对手是美拍和秒拍,它们虽然在与微视的竞争中稍占上风,但也仅止于此,它们并未成长为巨头,也从未培养起一个“普惠”、全民参与的短视频市场。
微视的失败,也不像很多失败的产品,缺少对产品模式的深入思考。微视主打8秒短视频,关于“8秒”,微视产品负责人曾详细解释道:
“首先,我们需要对短视频有时间限定,这样才能打造统一的整体化社区氛围;其次,时长关系到视频的大小,必须适应移动手机应用,要考虑用户的流量和资费,8秒钟的视频大小,约相当于微博发几张压缩过的图片;同时,研究显示,8秒钟是可以在人脑中形成印迹、传递足够信息量的时长。”
那么,微视(甚至美拍、秒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借用刘慈欣在《三体》英文版后记中的一句话:
“每个时代都给生活于此的人戴上无形的枷锁,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戴着镣铐起舞(Everyeraputsinvisibleshacklesonthosewhohavelivedthroughit,andIcanonlydanceinmychains)。”
互联网产品,同样也受制于所处的时代。
微视上线的年代(2013年9月),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小米手机此时还因产能不足无法大规模供货而被调侃为“期货”,手机存量市场上,占据主流的还是功能机和低端智能机,而它们羸弱的性能,并不能有效支撑视频内容的生产和消费。
此外,4G尚未商用(中国首张4G商用牌照要在微视上线3个月后的2013年底才得以发放),3G用户量少(用户占比不到三成),2G网速慢(下载峰值20Kb/s),移动数据费用高(流量包5元30Mb)等前置条件,决定了很少会有人“随时随地”地使用一款视频App,即便是短视频。
投资领域有个广为人知的寓言:三个人坐电梯从1楼到10楼。一个人绕圈跑步,一个人趴着做俯卧撑,还有一个拿头撞墙。他们都到了10楼。有人问他们:你们是如何到10楼的?一个说,我是跑上来的;另一个说,我是做俯卧撑上来的;还有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投资领域的“电梯”,一般指康波(即周金涛名言“人生发财靠康波”中的“康波”)或者周期。而微视所在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也存在这样一个“电梯”,经常被从业者有意无意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对自身努力的过度关注与放大。
实际上,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容易沦为背景,被人所忽略。这些“基础”,可以成为“无形的枷锁”,也可以成为支撑上升的“电梯”。本文讨论的,就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基础”:媒介。
一、理解媒介“媒介”的概念,来源自西方,对应英文的media,具有inthemiddle(在中间),gobetween(两者之间)的含义。我们谈起“媒介”时,一般侧重于媒介的工具属性,将媒介定义为存储与传送信息的物质。
本文对媒介的界定更为宽泛,如手机、互联网、5G是媒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内容(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如口语是文字的内容,文字是视频的内容等)是媒介,甚至人类本身也可以视作一种媒介。因此,本文有关媒介的讨论,更倾向基于泛媒介论立场的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的解释。
麦克卢汉是只要讨论起媒介就始终绕不开的存在。相较于循规蹈矩地下定义,麦克卢汉更多地是通过输出有关媒介的先知式论断,如“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并加以详细阐述,无限趋近于媒介本身。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中文互联网关于媒介延伸论的最著名延伸,还是张小龙那句“手机是人的肢体的延伸”。张小龙在2017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讲到:
“手机是人的肢体的延伸,PC其实不是,PC是固定的。就像我只有两只手,手机是我的第三只手,或者说是我手的延伸,因为它可以帮助我触达一个更大的世界。PC也可以帮我们进入到一个更大的虚拟世界,但是手机是跟着你的手走的,所以它变成了你的加长的手,它和PC的区别是,我们对于手周边可以触达的东西能够感应到,这也是为什么手机里面的应用会有很多比PC里面的应用更丰富的形态。就像在微信里大家可以摇一摇,但你在PC时代不能把电脑摇一摇,在手机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感应周边,在PC时代你也不可能用PC扫一个二维码,这是真正的含义,就是手机不同于PC的真正含义。”
实际上,手机作为媒介,不仅是手这一器官的延伸,作为屏幕,是我们眼睛的延伸,作为电话,则是嘴和耳朵的延伸,作为计算机,还是我们大脑的延伸。也就是说,人类的身体器官,在媒介的作用下,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延伸。
感官层面,媒介同样具有延伸的作用。动物和史前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都是超短距的。媒介,特别是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现代媒介的出现,使得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大大延伸,比如我们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观看、收听Coldplay、BLACKPINK等艺人的演唱会。但视觉、听觉之外,五感中的味觉、嗅觉和触觉,至今还是很短程。
媒介即信息。起始于2022年下半年(或者说起始于Twitter)的硅谷大裁员,2023年并没有好转的迹象。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1月,就有326家科技公司宣布裁员,波及106950名员工。在这场如同鱿鱼游戏的裁员风暴中,很多人是通过邮件才得知自己被裁,在感到困惑沮丧的同时,又颇为愤慨,“像被打了一记耳光”。
实际上,多数裁员公司给予员工的补偿并不算差,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丰厚,例如Google就提供了至少16周的薪水补偿(可以理解为N+4),2022年的奖金全额发放,6个月的医疗保险,外加颇具人情的就业服务、移民支持等条件。
然而,裁员公司传达裁员信息的方式,又让员工觉得不近人情,可以说是出力不讨好喜事丧办了。个中缘由,是裁员公司忽略了信息之外还有信息——媒介。公司使用邮件这一媒介,单向传递无疑会对员工生活和下一份工作造成不小负面影响的裁员信息,员工接收到的信息,除了“被裁”,还有“我仿佛是个可以被随意处置的物品”,难免会让员工产生被物化的感觉,哲学意义上的人的主体性也被否定,最终导向了员工的不满和愤怒。
媒介即信息,在更广泛意义上,或者说更媒介原教旨主义的解释,是媒介才是人类文化真正的内容,媒介之外空无一物。
具体来说,任何一种媒介,不仅被动消极地传递信息,还会引入新的尺度,创造出全新的环境,积极主动地影响人类社会。例如,戏剧作为故事的媒介,就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与体验——当我们观看戏剧时,我们是在戏剧之内,还是戏剧之外?
又比如微信,微信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改变了我们传递信息、消费内容的方式,还在于微信重构了我们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这也是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媒介与内容、媒介与社交。
二、媒介与内容2021年初火爆全球一码难求的Clubhouse,如流星般闪耀后飞速陨落,2021年二季度就已跌出美区AppStore免费榜前400名,现在更是鲜有人提及。
在Clubhouse邀请码被炒到上千元的时期,我在朋友圈表达了对这样一款语音社交软件在现今这个时代收获到如此巨量关注的不解和错位感,认为这款产品大概率同子弹短信、多闪一般昙花一现,但应者寥寥,大家更多的是从“存在即合理”(误)的角度,反推其存在的理由。
实际上,如果从媒介的角度看待这款产品,Clubhouse的急速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