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
头图丨图虫创意
去年的时候,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两份关于便利店的报告。
一个是中国便利店TOP100的榜单。在这份以门店数为核心指标的榜单里呢,被视作便利店行业代表品牌的御三家——罗森、全家和711只分列第六、第八和第九。
位居前三甲的则全部是本土便利店品牌:易捷、美宜佳和昆仑好客,而且门店数量都超过20000家,几乎是断层式领先。另一个是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通过增长率、饱和度、24小时门店比例以及营商环境四个维度进行计算。在总指数排名中,厦门、太原和东莞排在前三,长沙紧随其后,力压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这两份报告很有意思,至少说明了两个趋势:第一,便利店领域,本土品牌与日本品牌正在发生逆转。第二,近十年里,许多城市都迎来了小超市、小卖铺这类夫妻店变为连锁便利店的转型。如果有经常来往各个城市的朋友,应该都会有感觉,各大城市不仅便利店越开越多,而且品牌特别丰富,既有传统日系品牌,也有本土「老」店,还有外省扩张来的生力军,可谓一通混战。在我看来,这两个趋势其实可以看作一个:就是便利店正在越来越本土化。我先问一个问题,便利店最重要的商品是什么?是饮料?零食?还是各种生活用品?对于便利店来说,以上都不是,它们最重要的品类是鲜食。所谓鲜食,就是便利店自制的,或者是制造商为便利店量身定制的短保质期食品。比较典型的有便当、饭团、关东煮、三明治,店内现制的奶茶喝咖啡也算是鲜食。有的便利店还会设置类似食堂打菜的快餐岛。鲜食多了有几个好处。首先它是顾客会常常来买,天天来买的,是最高频的刚需品类。即使是周转最快的可乐矿泉水,和鲜食一比,都是弟弟。因此鲜食也是最适合扛销售额的。毕竟开店嘛,就是在满足消费者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把低频商品替换成高频刚需商品。而且鲜食不仅销售速度快,还能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买个饭团三明治当早饭,不得买个大麦茶搭配一下?午饭买个便当,可能顺手就把下午的小零食也买回来了。对整个门店来说,鲜食都是最重要的引流利器。最重要的是,鲜食的毛利大概在40%左右,是要高于便利店商品整体的平均毛利的。鲜食越多,毛利就会越高。据《2020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平均毛利率为25%,领先便利店品牌的毛利率则高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