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30775310075494952/
小年(Xiao Nian,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个别地区小年是除夕。“过小年”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要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历史渊源
关于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
民间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论语》中说:“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辞海》对“灶君”一词,有这样一段记录:《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释:“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告白人罪状。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小年别称
古时候,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
小年又称小年下、小年节。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送灶、辞灶、醉司命。灶神称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主管人间饮食,是一家之主。
节日日期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大多在腊月二十五。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夏朝时,灶王爷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西周时期,各种礼仪制度逐渐规范化。周朝的“五祀”祭拜时间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礼记·月令》中也有记载:“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17]东汉时,灶神地位提高,成为降福消灾、保佑平安的一家之主,而它的身份则由“帝”转化为“平民”。这时,开始出现灶神向天帝报告民间情况的传说,《淮南子·万毕术》:“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意为灶神每月三十日(晦日)要上天向天帝述说人之短处。《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此后,祭灶之举逐渐蔚成风气。后灶神由每月晦日上天改为每年小年上天,这是由于人们不便于频繁祭灶的缘故。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称,“灶神,姓苏,名利,妇名搏颊”。唐代,祭灶较为简单,罗隐《送灶》:“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
宋辽西夏金时期
宋代,则较为隆重,据《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果酒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此外,是月还要供胶牙糖,即灶糖,以黏灶神之口,使之不能说坏话;小年将灶神送走后,腊月三十日要“接灶”。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清代
清代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清雍正年间开始,帝王家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后逐渐改为改为“官三民四船家五”。《敬灶全书》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男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普及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
节日传说
张灶王
古代有一名叫张灶王的泥水匠,因其高超的垒灶技艺而远近闻名。他不仅擅长技艺,更善于调解邻里纠纷,备受尊敬。在他去世后,家中的混乱和纷争使得他的画师弟弟想出了用“显灵”的方式来震慑子女和侄媳,以恢复家中的安宁。这个故事随后传开,家家户户开始在灶台上贴灶王像,形成了祭灶的习俗。这种风俗后来被列入皇宫的祭典,流传下来。
大年与小年
很久以前,大年与小年两位神仙对立。大年善良,撒下面粉给人们充饥;小年邪恶,将面粉变为雪籽,使人们受冻。小年化身为猛兽吃人,吃饱后睡360天,醒来再吃。人们求大年主持公道,最终两神同归于尽。人们将大年挂在树上,每360天为其烧香,并仿照小年的空壳制作灯笼驱邪。
平民张生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有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灶君爷上天禀报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三尸神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常向玉帝打小报告,称人间欲反。玉帝怒,命三尸神标记谋反人家,蜘蛛结网挂屋檐。王灵官除夕夜下界,斩标记人家。灶君发现阴谋,劝百姓于送灶后至除夕前打扫干净,避免被斩。玉帝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将其永押牢中。百姓感激灶君,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尘成习俗。
节日风俗
“过小年”不仅是汉族的习俗,满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个节日。汉族、满族在这一天“送灶王爷上天”,而蒙古族这一天则是“送火神”。打扫房舍、宰杀年猪、张贴对联是汉族、满族“过小年”的民俗传统,而蒙古族则在这一天布置蒙古包内外,给骏马备新鞍、扎红缨,把放上哈达的牛羊送给亲朋好友。
节日活动
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腊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扫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在过年的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闹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理发、洗浴
民间认为,小年时,除了家里要焕然一新,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理发、洗浴,把上一年的尘埃晦气除去,把新一年的好运带来,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赶乱婚
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成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作“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煮汤圆
很多的南方家庭在过小年夜的时候都会吃汤圆,象征着“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意思。汤圆种类繁多,在馅料上有甜有咸,甜口汤圆有芝麻馅,豆沙馅,以及黄桃,草莓,香橙等水果,咸味汤圆有鲜肉、玉米、萝卜等。
节日食物
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新做的关东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黏性,具有一种特殊风味。
饺子
小年夜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粘糕
山东鲁西地区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粘糕以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软糯,有“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面花
小年,胶东沿海一带会蒸制“大枣山”祭祀灶神,还会制作团圆饼、寿桃、鱼儿果子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甘蔗和荸荠
老福州用甘蔗和荸荠祭灶,甘蔗被看做灶王爷登天的梯子,寓意“节节高”,荸荠则取其福州方言谐音,寓意“好运从头到尾”。
米饼
广西等地有小年做米饼的习俗,以糯米粉为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压成圆形后蒸煮,有“团团圆圆”的美意。
爆米花糖
江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人们用麦芽糖、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杂拌儿
杂拌儿”是由多种干鲜果品掺在一起拌和而成的食品。据说清代时,将一些干果用蜜汁加工,成为色味俱佳的蜜饯食品,传说慈禧太后吃时很高兴,随口给起了个“杂拌儿”的名字,从宫内传到民间,成了北京一种独特风味的食品,也曾流向国内外。
节日禁忌
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崇拜和敬畏是并存的,有关灶神禁忌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灶王经》和《安灶经》,后来又出现了《敬灶全书》《灶王新经》等。其中记载的关于灶神的禁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不干净的柴木不能用来烧火做饭,灶前灶后要保持干净;
不准在灶上烘鞋,甚至不可以将脚放在灶门前烤火;
不准在厨房内践踏五谷粮食;
不准在灶前吵架、斗殴,刀、斧等凶器不得置于灶台上;
小孩子不可以在灶前灶后乱哭、吵闹等;
在厨房里不准衣冠不整,且对妇女有更严格的要求。
总之,一切污秽不洁之物不得靠近灶台,而且在厨房内的行为要得体。
小年古诗词
《自遣》
(唐)杜牧
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
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
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
还称二千石,于我意如何?
《纵笔三首 其三》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二十四日》
(宋)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欲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醉眠》
(宋)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小年日,仍宿北山》
(元 )范梈
腊日才过又小年,那堪泽国雨连天!
儿童把酒传明烛,远想慈亲尚未眠。
《离夕有赠》
(明)张含
南浦盈盈泪,东风小小年。
回镫窈窕夜,分镜泬寥天。
销骨惊花箭,离肠泥酒船。
可怜明月子,依旧影娟娟。
《黄龙寺》
(清)闵麟嗣
万木乱参天,孤峰对铁船。
客因看画至,寺以伏龙传。
宝笈悲前代,薄团坐小年。
松花吹不定,半落讲堂边。
《木兰花慢·送灶》
(清)杜文澜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
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
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
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
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换巢鸾凤·乙巳送灶》
(清末民国初)王闿运
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
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
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
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
《庚子送灶即事》
(近代)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小年养生
▲饮食:
减咸增苦天气寒冷,但北方地区室内温度往往较高,人体容易出现燥热感。此时适当吃点凉菜等,可以缓解这种燥热。但是切忌贪食冷饮,否则会导致胃肠受寒。另外,还有些人认为冬季多吃火锅可以祛除寒气,却不知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更容易引起胃肠疾病。饮食上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小米粥等。
▲精神:
心情舒畅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
▲起居:
早睡晚起在起居方面要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
▲生活:
睡前洗脚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入睡前以热水泡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
节日意义
小年是进入春节全民庆祝活动的一个重要节点,到了小年这一天,舂米磨面、杀猪宰羊、缝制新衣、准备祭品,一切都要准备妥当。这才能让“灶神”上天汇报,一家人祈祷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小年是大年的前奏,小年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意蕴。小年的习俗可以被看作“年”文化的一部分,小年提前烘托了春节的气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中华民族悠久民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灶神信仰是民间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持家,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