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女有难言之隐,古代医生如何医治?
“男女授受不亲”,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戒律,但在某些情况下,男女之间不得不接触,比方说男医生与女患者之间,此时又该如何?古代医术讲究“望、闻、问、切”,这对于一般的男性患者,自然是顺理成章,没有什么难处,但对女患者,却多有不便,我们就从明朝来看看当时医生是如何为女性看病的。
古代曾有这么几句话,“女病难医”,“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女人,”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看病难的状况恶劣到了什么程度。
明太祖朱元璋有这么一条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这便限制了医生的“闻”与“切”,由此可能导致诊断不准,延误病情,甚至于使病情加重,乃至致人死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明朝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件故事,明成祖朱棣的宠妃徐氏患了乳疾,痛得死去活来,急需医治,朱棣也非常着急,请了一大批御医,都不见成效。后来有这么一位道士听说了这件事,便自荐进了宫里,这时候朱棣为了考校他的医术,暗中将把脉的丝线绑在了皇后的玉环和猫脚上,道士很快识破,后来这名道士真的将徐氏的病治好了。
由此可见,游方道士的医术确实高明,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女性看病难、治病难的特点,皇后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般的老百姓?那么一般的女性生病了又当如何?
话说清朝时期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一名女子不小心腿骨脱臼,痛得死去活来,没办法只能就医,这位医生一听说是腿骨脱臼,当时便感到有些棘手,碰不得摸不得,要怎样才能把脱臼的腿骨复位?这时,这名医生灵机一动,他用一条绳子将这女子的腿固定住,便匆忙离开,离开的时候竟故意把女子的腿部露在了外面。
这女子当时便羞愧难当,猛然间急缩左腿,这下用力过猛,竟不觉已让脱臼的腿骨复了原位。
又据《武进县志》记载,有一妇人得了怪病,“仰而不能俯”,家人找徐迪诊治。徐迪不是开方,而是当着众人的面动手脱去女人的衣服。最后脱得女病人只剩下内衣,此时“其妇不觉用手力护,因得俯”。
古代医生们很有智慧,尽管不能自己动手医治女病人,但懂得利用病人自身的力量,祛除病人的难疾,这也是古代医生治疗女性的一种手段,但总体而言,囿于古代的伦理观念,古代女性“看病难”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实质性地解决。
二、古代的医生男性居多女性极少,又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可是女人得病怎么办...
当然也是有对应的手段和方法,比如诊断生病的女人时在其病床前设置纱帐或挂帷幔隔绝,而大夫只要透过帷帐查看女病人的气色、舌苔等然后进行把脉进行诊断。
古代的医生,男性居多,生病了绝大多数要靠男医生诊治,当然,接生婆除外。所以医生为避嫌也要采取一些非常之手段,比如早女子面前挂帷幔隔绝,大夫带着手套进行诊脉等方法。当然有些看的开的女子还是愿意被治疗的,但是她们是请大夫到家里来治疗。医生带着手套把脉,不可以直接接触女子肌肤,男大夫通常会戴上薄一点的手套。
古代女人最忌讳手被别的汉子摸到,摸过手就是“失贞”,可见古代女子的贞操观是多么的强烈。随着时间的更替,发现古代的封建礼教有时真是坑死人,从生命健康角度来看,它是陈腐衰败的。在古代有的男大夫在看诊时,会让女随从了解病情之后,再转达给自己病情,大夫可以根据描述在进行确诊开药方。
据说东汉名医华佗给妇人看病的时候,根本不把脉。有位丞相的老婆怀孕了,找华佗来看是男是女,华佗就让旁边的侍女来摸,摸完了以后告诉他肚子里的情况,供他诊断,他再看着那个妇人的手腕,一动不动地盯着她的脉搏,就能知道她肚子里的情况。
当然古代也有女医生,并不是没有,在古代很少一部分医馆里面也会培养女医生,但是主治大夫还是男的。
古代御医是如何给皇室看病的?出现重大失职医疗事故会被处死吗?
作者:张洪文御医,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给皇帝看病治病的专业技术人士。每每提到御医,总会想到他们具有高超精湛的医道,才能被皇家选进宫中,专门给皇帝及皇室成员医病。

我国早在唐代,朝中就开始设立太医院,有御医专门的居住房间和药品馆。
太医院一般都由院使主管,官位在一二品左右,可谓重视程度之高。太医院组成人员一般5-7人左右,对御医的选拔十分严格,相关条件也非常苛刻。经过层层选拔进宫的来自民间的医生,还要过皇帝的容貌举止审视,这一关也是不好过的。也就是说,长相不行也不能当御医。
一般在院使之下设有院判。御医不光要会读医书,论脉案,开药方,还要具备侍候皇帝的专门学识,如三拜九叩、请安、回答问话、退避等礼仪是必须遵循的。
御医也跟朝中的大臣们一样,穿戴完备的公服。例如,大清朝御医一般都是红围帽,珊瑚顶(刻花的),连着一枝孔雀毛的翎子,和一件十分好看的制式朝衣。
皇帝患病之后,旨意一下达,御医一般都由皇帝身边的太监在前方引路,以小跑的速度奔向皇帝所在的地方。
不管皇帝是坐着躺着,也必须按着当朝的礼仪进行朝参。
寻常人诊病,医生按照“望闻问切”诊病要素,第一步是看一看病人的容色。但给诊皇帝看病,一般眼睛是不能平视的,往往都是省略望气色这一点,直接进行按脉。
待到御医恭恭敬敬地如数磕足了头之后,便膝行而前,一直行近到皇上身旁。太监把皇帝的衣袖往上轻轻挽好后,然后把皇帝的手放在身边的小桌上。这时,御医小心谨慎地伸出手来,静心为皇帝按脉。这期间一般在5-7分钟左右,但任何御医都不能偷看皇帝一眼的。
御医知道给病人诊病,应该有一个瞧瞧病人舌苔的一关,或者知道皇帝也不会拒绝,但是往往御医都是十分小心的,不敢轻易要求瞧瞧皇帝的舌头。就是按脉的时候,也总是把头侧过一些,像是很畏惧的样子。
有的御医在诊病的时候,生怕皇帝说不认真,在按脉的时候,常常是久久不释,太监觉得给皇上按脉差不多了,就提醒御医时间到了。
御医在给皇太后按脉诊病时,宫女会用绢帕覆盖好皇太后手臂,御医不能直接沾及其皮肤。御医按脉工程结束后,忽地爬起来,又照例向皇帝磕完头后,便蹑手蹑脚走出皇帝的寝宫。然后,御医则迅速回到太医院,室内设有完备的桌椅和笔墨纸砚。
一般情况下,给皇帝诊病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御医参加。他们恭恭敬敬坐下后,先是个人先根据给皇帝按脉情况,写出一套脉案。然后再互相进行讨论,各自发表本身诊病的意见,与现代医院组织多科医生为病人会诊有些相似之处。
御医各自发表意见后,在一些细技末节上尽力互相让步,商定形成一个协议,最终形成一套给皇帝治病的药方。在开药方的时候,御医则比拟脉案更郑重,经过沉思,小声呻吟,费上个把钟头才能完成。御医们之所以如此研判慎重用药,尽其所能开出一张完善的药方,不能有半点差错,其原因在于:凡当皇族中一位,指皇帝、皇后、贵妃、皇子害了病的时候,都由太医院指派两位以上的御医进行诊治,并要求他们负责治愈。一旦那病人竟不幸死了,御医便受到严厉斥责。凡不能治愈皇帝或太后病的御医,往往要问一个斩罪,最轻也得赐令自裁。
至于那病人的死,和给他医病的御医没啥关系,所用的药合理无误,也休想脱罪。但到了明朝以后,这种情况有了改良。每当听到有皇帝或皇后宾天就不听见再有什么御医为此送命了。不过,责罚还是常见的,除非那个病人的死,经证明确是给他诊治的御医重大失误,才真正处以刑戮。
因为有了这些前提,御医在给皇帝开诊方的时候,都是深思熟虑,来不得丝毫简单从事。最后诊方交由主持太医院事务的院使进行把关,没有疑虑后,由其跟随太监去转呈皇帝。皇帝往往会召来对中国药物素有研究的老太监,并把宫内珍藏的药物功用书搬出来,对御医开出的药方的药进行对比。
在没有发现其中有可疑的药,药方的药性质相宜,没有冲突,才最后将药方送回太医院。
太医院里一般设有多个木架子,摆满了无数个精美的小瓷坛,坛的外面用一小方红纸标明坛内所藏的医品的名字,大体上少不了三、五百种。太医院一旦缺啥药,则立即安排太监到市上购买。
御医们在配药的时候,总是再三看才能把药材从罐中取出来,生怕弄错了。经过用天秤称量后,然后用红纸包成一个个小包包。
太医院设有一座小小的炉子,用银制的药罐进行煎熬药品。一般要在火上煮三个开,放地上凉三次,才算把药熬好,然后再用滤器滤出药汁,再装入磁杯。一切妥当之后,由人奏明皇帝。皇帝的懿旨下来后,御医跟随太监,太监捧着磁杯在前方引路。
到了皇帝面前,御医们还是要先磕一套头。
太监把磁杯的药倒出几小杯交给现场的每位御医,御医们接过来,迅速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一个没病的人而强迫先喝有病的人药材,肯定是会有不良反应的,但已成规则,没有人同情。
这种不合常理的章程,却在几个朝代传了上千年。
它的用意是要防范有的不良御医一旦被坏人贿赂收买,在药中加上什么毒物,用以暗害皇帝或太后,先让御医自己当面喝一杯药,便可杜绝不再可能发生意外。太监看御医没啥不良反应,才把药倒出来给皇帝用。皇帝用药几天,身体迅速康复后,一般要对御医进行赏赐,多是公服、玉器之类。反之如果是御医造成医疗事故导致病亡的,肯定是要被处死的,所以他们有多风光也就有多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