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绘画作品墨竹图中竹叶画法主要使用的是哪种墨色|中国画一般用什么颜料,画竹子、人物一般用什么手法?

hafe8311

时间 2024年2月25日 预览 40

一、郑板桥绘画作品墨竹图中竹叶画法主要使用的是哪种墨色

板桥绘画作品墨竹图中竹叶画法主要使用的是淡墨、重墨、浓墨。为了表现墨竹的层次感,一般用重墨、浓墨表示前面,淡墨表示后面和再后面。郑板桥绘画作品墨竹图中竹叶肥硕,墨色浓淡分明,体现了郑板桥画竹“瘦竿肥叶”的特点。

二、中国画一般用什么颜料,画竹子、人物一般用什么手法?

  颜料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

  矿物颜料:

  1、朱砂(矿物名:辰砂,化学成分Hgs)

  2、朱膘(朱砂中提炼、最上面的一层)

  3、银朱 (硫黄同汞升炼而成,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

  4、石黄(矿物名:雌黄,化学成分为As2S3)

  5、雄黄(又称雄精)(矿物名:雄黄,化学成分为As2S2 )

  6、石青(分头、二、三、四青)(矿物名蓝铜矿,化学成分为Cu3(CO3)2(OH)2)

  7、石绿(分头、二、三、四绿)(矿物名孔雀石,化学成分为Cu2CO3(OH)2)

  8、赭石(分深赭、浅赭)(矿物名赤铁矿,化学成分为Fe2O3)

  9、蛤粉(贝壳磨制、虽非矿物但归在此类)(矿物名方解石,化学成分为CaCO3)

  10、铅粉(易变黑,常用钛白粉代替)(用铅加工制成的碱式碳酸铅,分子式:2PbCO3·Pb(OH)2)

  11、泥金(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

  12、泥银(用银箔和胶水制成的银色颜料)

  13、太白(锌钛白,是锌与钛白粉的混合研磨物)

  植物颜料:

  1、花青(将靛放任乳钵里去擂,大约四两蓝靛,要用八小时去擂它。擂研以后,兑上胶水放置澄清,澄清后,把上面浮出的撇出来,所撇出来的,就是花青)

  2、藤黄(有毒,双子叶植物药藤黄科植物藤黄的胶质树脂)

  3、胭脂(红花泡制出的红色染料,菊科红花属中的栽培种,学名CarthamustinctoriusL.)

  4、洋红(进口,胭脂虫中提取,虽非植物但归于此类)

  竹子和人物技法:

  1. 画竹:

  枝的画法:枝从节上生,生枝各有名目。生枝处谓之鹿角、丁香头或钉头,接叶处为雀爪。直枝谓之钗股。从外画入谓之垛叠或扬叠,从里画出谓之进跳。画枝下笔要圆劲而有韧力,忌平直疲弱。若行笔太软,枝少叶沾,则缺少劲势,无竹之挺挺然,行笔迅速,则挺然之势可具。画老枝,尤要画得节大而枯瘦,嫩枝则和柔而婉顺。枝丰则叶茂,枝小叶也少,叶少则枝昂,叶多枝下垂。竹难于疏,板桥说“冗繁删尽留清瘦”,故竹枝不能太塞。太塞则难于画出竹之精神,亦不易表现空间距离感。画时用笔要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睛竹结梢,极为难事,要于现实中着意观察体味。
  
叶的画法:画竹叶一要注意结构,二要注意用笔。所谓个字、介字、分字、破分字等是古人总结出的规律。要把叶子分组画,不然必乱。每一组既要符合叶的生长规律,又要组织得美。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及似蜻蜓。
  画竹叶时下笔要劲利,实按而虚出,一抹便过,少迟留。要随叶的生势随时变换方向。忌似桃、似芦、似柳。行笔到叶尖时,手腕自然上提,或以笔尖带出回锋。正锋、偏锋可以间施,高下欹斜,转侧俯仰,皆须在快慢疾迟的行笔中,在浓淡深浅的运墨间自然得之。
  春天嫩篁,叶向上,夏则浓荫而下俯。露润、雨垂、风翻、雪压,则各现其反正低昂,必须细心观察,反复实践,才能得心应手。
  初学时要一枝一叶地练习。出叶要浓淡一色,一枝之中有浓淡叶相间,就容易杂乱。近枝叶可用浓墨,远枝或稍后的新枝叶可用淡墨。但画竹叶不易用渴墨。

  1. 画人物:

  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我国最早的帛画,即以白描画法表现,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摺的动感与厚度感。

  工笔重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性的画法。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

  写意画法也是重要的一种。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补充:

  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看过张大千晚年泼彩画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朱砂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

画竹高手柯九思,学文同而不乏新意,将以书入画做得淋漓尽致

导语: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晚号非幻道者,台州仙居人。生于书香门第,是中国绘画史上专擅墨竹,兼工山水墨花的重要画家。

有关中国人爱竹,可上溯至魏晋风度时的“竹林七贤”,用“竹”来映衬嵇康、阮籍等人自由、洒脱、豪放的性情。

当宋元文人画兴起时,竹子成为了士大夫偏爱的题材,既抒笔意,又展高节。后来,竹子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格,用以表现超凡脱俗、正直有节、虚心高洁的品质。

宋代的文同、苏轼倡导以写意竹表达士大夫阶段的自我性情;元代的赵孟頫、倪瓒、吴镇、李衎、柯九思、顾安等人更是将“文人竹”推向顶峰。

今天要说的便是以写竹而闻名于世,并且能够以书入画,使书画互为影响的柯九思。

中国古代画竹的历史悠远,唐以前,保存至今的敦煌石窟和六朝壁画中也不乏竹子的描绘。

而墨竹传说最早始于唐玄宗李隆基,那时的墨竹画数量较为有限,且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画家偶然为之,多以之为背景或点缀。

郑板桥绘画作品墨竹图中竹叶画法主要使用的是哪种墨色|中国画一般用什么颜料,画竹子、人物一般用什么手法?83117492-617E-4e26-99E3-F71D250AED25

这种情形,入宋以后有了很大的改观,出现了以文同、苏轼为代表的一大批专门从事墨竹画的文人画家。他们标榜士大夫文人画风,注重寓意寄托,强调以诗入画,书画同源,形成了不同于职业画家以写实为主的新面貌。

文同更提出了“胸有成竹”的写竹理论,柯九思墨竹显然受到文同墨竹画法的浸染,然又不为其所囿。柯九思尝自谓:“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用鲁公撇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虽其妙不可言,然其生意飞动,有龙翔凤翥之状。”

论柯九思墨竹技法,他的《墨竹谱》是不容忽视的。墨竹的技法,从北宋末年到元中叶已相当成熟,湖州竹派经过上百年的不断继承发展,成为墨竹画的主流画派。将其创作规律和经验加以总结,以指导艺术实践,方便初学,也就水到渠成。

于是在元代画坛上先后有李衍、吴镇、柯九思三家的《墨竹谱》问世,内容各有侧重,看点亦有不同。

柯九思的竹谱详于技法而略于理论,对竹的枝干根叶,均有生动、形象、细致的图示,以枝叶的画法而言,分类极为细密,不同于吴镇《竹谱》的即兴漫题。

谱中所示新枝、雨枝、风枝、枯枝、嫩叶、新叶、茂叶、老叶、雨叶、风叶等笔法,枝叶讲究浓淡向背,枝干突出位置经营,可见文同墨竹技法的影子,同时也不乏自己技法面目。

如《墨竹谱》中的雨叶破墨、风叶破墨、晴叶破墨法,使两种墨色自然融化,合为一体,在湖州竹派画家中就极为罕见。即使是柯九思本人对此也极为得意,自谓“此法极难,非积学之久,不能也。”

从九思的《墨竹谱》回看他墨竹创作的技法,现今流传落款为柯九思所绘的作品有二三十件,真伪掺杂,从其中被公认为柯氏真迹代表作的《清閟阁墨竹图》《双竹图》《晚香高节图》《七君子图》中不难看出,这几幅墨竹图,在画竿上均是上细下粗,中间稍瘦,与他在《墨竹谱》“全竿”的图示上所言“上瘦下大,中节稍细”的画法完全吻合,法度严谨,笔势劲峭。且所画墨竹都为一二竿,每竿墨色均匀,浓淡相宜,妙到毫颠。根与梢之间,节节而下,笔意连贯,完全达到行笔平直、自然圆正的境界。

其次,在画节上,柯九思采用的是重节法,即画节时在上下两端,于淡墨未全干时,施以浓墨晕染,加强竹节的厚重感,中间以一道空白断开,造成一种上节一笔如新月向上稍弯,下节看上笔意趣承接不差的气势。

在画枝上,九思严守枝从节生的文同家法,妙造自然,无一笔懈怠。至于竹叶的画法,用墨色浓淡凸显区别竹叶的前后,竹叶开张有致,成丛生的态势,一笔不苟,更是典型的文同墨竹技法的再现。

《清閟阁墨竹图》

画竹两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缀以稚竹小草。竹叶以书法之撇笔法写之。墨色浓润,浓淡相间,沉着劲挺。画风从宋代文同变出,石用披麻长皴,圆劲浑厚,具有空间及体积感。画面清雅秀美,神足韵高,自有一股劲挺拔俗的清刚之气,在元代的画竹大家中自成一派。

《双竹图》

两株竹子从左侧伸入,一直一斜,姿态各异,惟妙惟肖。竹节实中带虚,竹干劲挺,竹枝有一种饱含弹性的张力,竹叶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嫩芽生长于竹节间,活脱而富有生趣。与上幅《清密阁墨竹图》不同,《双竹图》构图简洁,没用花卉、坡石作映衬,画面明净,布局清朗,形态端详,笔墨秀润,给人以清风拂面、秀逸洒脱之感。

《晚香高节图》

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柯九思墨竹画中的精品。

画面主题为修竹与湖石,点缀一枝野菊,暗喻“晚香”之意。竹竿以中锋运笔,节节写出,挺拔刚劲,由竹根至竹梢粗细有致,茂密的竹叶顺着枝干方向依次排出,疏密得当,通过墨色浓淡的不同变化表现出竹叶的阴阳向背,笔力爽健洒脱。摇曳的姿态跃然纸上,观者仿佛能够听见竹叶间传来的飒飒风声。

《七君子图》

顾氏过云楼旧藏元《七君子图》卷,汇集了六位元代画家的七幅墨竹,其中柯九思两幅,两幅作品当中前一幅几乎完全模仿了文同的笔墨风格,画面所题的“与可”正是文同的字,连题款也模仿文同,当然他不是在模仿古代的名家造假,而是在向墨竹宗师文同深深致敬。

因为学的是宋人,所以这一幅也就显得很有古气,和后面他自出胸臆的那一幅就有些不同了。两幅画的构图几乎完全一致,竹子似乎还是那竿竹子,只不过经过了一场春雨,拔了节,于是长长了,长开了,变得更加舒展、轻逸。

能与米芾相提并论的收藏家

柯九思除了是书画家、鉴定家外还是一位成功的大收藏家,朱德润在《祭柯敬仲博士文》中道:“米家画舫,柯氏秘藏”朱德润将柯九思与米元章的家藏相比肩,虽然史料中并无详细的记载柯九思的家藏,但是能与米元章相提并论,至少在元代这一时期,柯九思的藏品数量是不容小觑。

虽无法统计柯九思的全部家藏,但是根据文献资料可知《曹娥碑》《定武兰亭五字损本》《鸭头丸帖》《韭花帖》《书诰》《疏竹图》《图》、《橘颂帖》《天际乌云帖》等都曾是他的藏品。

柯九思对于苏轼的崇拜,在其收藏中就可看出。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尤其是《天际乌云帖》更是再三作跋,常常不忍释手。

《天际乌云帖》全帖可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写的是两则和蔡襄有关的轶事,两则轶事里记录了六首诗。无论是故事本身,唯美的诗文,还是书法,能得此帖都可谓三生有幸。离开大都回归江南的后,柯九思为此帖作跋。

“山中复鹿拾蕉叶,眼底生花二月明。不道人生俱梦里,新诗犹话梦中情。绿窗度曲初含笑,银甲弹筝不露尖。人生莫待头如雪,华屋春宵酒屡添。云中初下势如惊,白凤翩跹雪色翎。多少旧游歌舞地,不堪回首又重经……”

这是柯九思归江南时,会好友王子明时,得见他日赠予子明兄的《天际乌云帖》。与好友的重逢,回首往日,悲悯今朝的不如意。而苏轼的境遇与其如此地相似,有感而发,洋洋洒洒作诗九首以表达自己对岁月的感慨和对境遇无奈的悒郁之气。

《天际乌云帖》的真伪后世颇多疑问。但是,根据其流传情况,作假应为元后所为。柯九思所藏的天际乌云帖应为真迹。所以根据帖后的题跋,可以从中体会真迹所带给观者的震撼。

结语:

就柯九思现存的写竹作品来看,大都以单干和双干为主。这种意象的构图,不论是枝干直出或是斜出,皆枝叶流利遒劲,梢干挺拔,有直上云霄之势,用笔没有任何草率苟且之笔,墨气饱满,意象庄重,绝无丝毫的媚俗之气。

这种意象的背后,是柯九思不随流俗的寓意,以及刚正不阿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品行。他自己不正是说过这样的话么“岁寒有贞姿,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不难看出,柯九思不画丛竹,强调孤竹“劲直”“虚心”“坚节”的意象。

——END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