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55230709543272971/
财经杂志在行业迎来大发展阶段,一流选手中公教育却陷入了净利润亏损、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境地
图/视觉中国文|《财经》记者柳书琪郑慧编辑|谢丽容
2021年底,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200万,创历史新高。但曾经引领公务员考试培训的中公教育(002607.SZ),正处于业务调整和巨额亏损的艰难时刻。
此前,中公教育曾备受市场追捧。2020年,这家公司提前并超额完成对赌协议、市值飙升至2687亿元,稳稳当当坐在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的龙头宝座上。
公务员考试培训在教育赛道中只是一个细分市场,但潜力巨大。国考报名人数已连续13年超过百万,2021年超过200万。
中公教育登上行业顶峰之后,2021年却没有跟随公考行业大势继续高歌猛进。
2021年10月,中公教育公布三季报,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5%至63亿元,净亏损8.9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13.2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的净亏损约8亿元,与去年同期差距达到23.5亿元。
这组数据太过反常。
中公教育异常的巨额利润波动,引发深交所两次下发关注函,要求解释合同负债(即协议班和普通班的预收学费)大幅下滑、大存大贷等问题。另外,因涉嫌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中公教育近期也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考公务员越来越成为当代年轻人就业的主流选项,2020年在35岁以下年轻人中,约每45个人就有1人报考公务员。要考公务员,中公教育几乎是绕不开的名字,大学校园内考场外,人们随处可见它火红的宣传海报、广告旗帜。
2020年是中公教育的鼎盛时期,前三季度中公教育公考培训人次接近110万,综合考试人数与参培率后可以发现,约有小一半的参培学员都报名了中公。再往前,据第三方机构FrostSullivan统计,2019年中公教育在公考行业的市占率已达到33%,是第二名华图教育的两倍以上。
如果往前追溯到2018年,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登陆A股后,立刻成为公考培训第一股。中公教育与亚夏汽车签下对赌协议,未来三年的净利润要分别达到9.3亿元、13亿元和16.5亿元。惊人的是,在疫情承压下,中公教育仍在2020年三季度一跃实现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34%,提前完成了业绩承诺。
这让中公教育股价此后一路走高,2020年最高点时为每股43.58元,市值达到2687亿元,超过新东方最高时的339亿美元。
截至2022年1月20日收盘,中公教育股价7.2元,市值444亿元,较峰值蒸发超过八成。有人分析,两个原因导致这个结果,一是受教育板块整体震荡影响;二是叠加三季度业绩“大变脸”。
中公教育商业模式的问题也在此时暴露。《财经》记者综合调查分析结论显示,中公教育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协议班——高现金储备——投资地产”的模式出现裂缝,陡然升高的退费率、地产项目的停滞,以及学员贷款项目的弊端,正在集中爆发。
中公教育此时的动荡和落寞,只是开始,还是已经利空出尽?
越发激进的招生模式
中公教育的商业版图是围绕着协议班建立起来的。协议班,简单来说就是“不过包退”,与“一手交钱、一手上课”的普通班相比,协议班价格更高,通常在2万-5万元不等,主要包括全额退款、收取一定杂费的两种班型。
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录取率低,几十名考生中仅录取一位,大部分考生只能“陪跑”,培训机构此时承诺的“不过退款”无形中降低了学员报名心理门槛。
一位公考培训行业资深人士对《财经》记者评价,“协议班是天才的发明。”它将原先的公考培训市场扩大了数倍不止,这种学员与机构间的“对赌协议”似乎是双赢,学员虽然没考上公务员,但没花费多少钱,机构则获取了充沛的现金流。
近年来,协议班模式为中公教育贡献了约75%的收入,除了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在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录考试及其他考试科目中大面积地使用协议班。
协议班迅速打开了中公教育的市场,筑起了护城河。一位公考培训公司前高管告诉《财经》记者,由于中公教育已将协议班立成了行业标准,被学员广泛认可,许多机构争相模仿,但它们在财务模型上难以成立,许多机构做协议班如履薄冰。
《财经》记者的调研结果显示,公考培训行业中,参加协议班且通过笔试的通过率约为20%-30%,面试通过率在50%左右。这意味着协议班中大量的预收款需要在考试结果发布后退还给学员,真正能确认为收入的只是通过学员的学费,以及未通过学员的少量杂费。
培训机构通常会采取倒推方式计算收入与成本结构,比如通过率能做到多少,响应的客单价定价多高,不退费部分如何定价等。“如果计算错误,或者预估过于乐观,非常容易入不敷出,最后崩盘。”前述公考培训行业前高管说,事实上,在笔试协议班中,培训机构普遍只是微利,甚至亏损。
中公教育让这一模式持续运作的方式有二:一是课程品类的多样化,财报称其提供超过100个品类的综合职业就业培训服务。如果学员在一门考试中不通过,中公教育会劝说他转学其他考试课程,很多学员在考试失利后,也的确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这在中公教育内部被称为“二转”乃至“三转”“四转”,各分校负责人也有课程转化的指标考核。
反观大多数中小型培训机构,由于品类较少或没能真正跑通,很难实现学员转化,做协议班无异于“走钢索”。一位第二梯队公考培训机构的网校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为了抢市场,他所在的机构甚至推出了考过也全退的产品,最终资金紧张、造成退费挤兑。
此外,尽可能延长退费期限也是中公教育各分校的常用方式之一。一位前中公教育基层人士透露,中公教育的退费周期为30个-45个工作日,撑到极限时,可在确定退费后拖两个月左右。他接到的指示是:“好说话的学员能拖就拖,不好说话的才加急处理。”
另一个办法是投资。单价不菲的协议班让中公教育相当于拥有了大笔无息贷款,可以用于投资理财。
2019年-2020年,中公教育的理财类资产占资产总额始终在20%以上,最高曾达到70%。中公教育在对深交所的回复中披露,在“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中,最大的投资开支是购买理财产品和定期存款,这两年公司分别花费了270亿元和405.3亿元;另一项较大额的开支是购建长期资产,分别投资了7.2亿元和13.3亿元。
上述公考培训公司前高管对《财经》记者说,他所在的公司2018年曾进行过战略研讨,最终的结论是控制协议班的比例,不过多涉足房地产投资。他们选择了一条偏保守的路径,而中公教育的打法相对激进,这也是中公教育得以领先行业的关键之一。
2018年上市后,中公教育频频购置房地产。在山东济南、辽宁抚顺、陕西西安、北京昌平区及怀柔区等多地置办土地、房产,用于建设自己的学习及办公场所。
“胆大心细,是个狠人,非常值得敬佩。”他评价中公教育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永新,直到今天,李永新依然在管理第一线工作,参加所有重要会议。多位受访者说,作为职业教育行业的头部企业,中公教育在师资培训、中后台管理、渠道下沉等方面确实有过人的能力。
但商业模式看似已跑通的中公教育,在2021年底却有意识地开始收缩协议班规模,甚至取消了不过全退班。因为此时,中公教育高度依赖协议班所带来的模式缺陷,已逐渐暴露。
2020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公教育的协议班模式影响巨大。
当时的中公教育在长达五个月内都无法开展线下课程,公考开考时间也尚未确定,学员报名意愿低下,一时间经营陷入困顿。此后,中公教育的种种动作,基本秉持着“重现金、轻利润”的思路。
为了刺激报名,中公教育在2020年加大了对不过全退班的推广力度。不过全退班是协议班中最危险的一种产品类型。虽然公考报名人数逐年增多,但招录规模却不能持续扩大,而培训机构的通过率短期内也无法大幅提高,这意味着退费率会提高,公司能获得的确认收入总是有限的。可以说,不过全退的班型基本只能增加成本负担,无法带来太多利润。
一位中公教育高管告诉《财经》记者,不过全退班主要用在两个阶段,一个是新店开业期,另一个就是在2020年疫情阶段。这分别体现了不过全退班的两大优势:抢夺市场份额、盘活现金流。
《财经》记者就全额退款班在协议班中占比问询中公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无统计数据。
为了刺激招生量,当年,中公教育采取了一项更激进的市场推广举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