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39615520040288771/
第一管理幼时从显赫到没落,成年从知青到商人,宗庆后这位42岁才开始创业的内地首富拥有众多“传说”。他是人们眼中的“独裁者”—用“朱批”文件下达命令,拥有150多个分公司、3万员工的庞大企业至今只设一个董事长和一个总经理,且都由他一人担任。他话题缠身—“达娃之争”、“绿卡风波”、“偷税门”,民族主义与契约精神的相互角力使他的实业家形象充满争议。
42岁——试问,你在这个年纪是否还有创业的勇气
1987年,校办厂因为经营不善而亏本,于是宗庆后承包了校办工厂,开始实践掩埋在心中多年的创业梦想,那一年,他已经42岁了。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一分一厘赚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
1988年,企业成功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儿童营养液强调真正使用价值,解决了儿童厌食偏食的问题。由于功效确切,效果明显,在市场上迅速走红,产品畅销全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宗庆后在日后回忆当时:“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
1991年,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要,仅有100余人的校办小厂娃哈哈,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职工2,000多人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
甚至连宗庆后都觉得当时此举过于大胆,不过,这样的决定,也奠定了娃哈哈日后的成就基石。
也正是在这一年,娃哈哈食品集团成立。
原本亏损4,000多万元的杭罐厂仅3个月就实现扭亏为盈。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兼并取得成功,娃哈哈初步形成规模。
娃哈哈纯净水——锦上添花

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2003年非典,宗庆后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将大批饮料送到零售终端,使销售实现了16%的年增长,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柯特这4家跨国公司。
紧接着,娃哈哈在2004年推出营养快线、爽歪歪等新产品,使企业摆脱了同质化竞争。
就是这样,在宗庆后的领导下,2007年,娃哈哈营业额超250亿元。
达能事件
2007年4月,达能欲以40亿元低价并购娃哈哈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遭到自己拒绝。达能随即回击娃哈哈违反合资合同,并表示对宗庆后在合资公司外建立的庞大私人财富帝国无法容忍
2007年4月9日,达能要求宗庆后作为合资公司董事长,对非合资公司启动法律程序。5月31日,达能对娃哈哈提起国际仲裁申请,称中方股东侵害了合资企业利益。6月4日,达能在美对宗庆后之女旗下公司提起诉讼,指其设立的非合资企业不能使用娃哈哈品牌。
2007年6月7日,宗庆后辞去合资企业董事长并发表致达能董事长公开信。说因无法忍受达能两位董事(亚太区总裁范易谋与中国区主席秦鹏)的欺凌与诬陷,只能辞职,专事诉讼。
2008年,虽受达能强购事件的困扰,宗庆后领导下的娃哈哈销量持续增长,上半年销量增加40%以上,全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大关。
2009年9月30日,达能发布公告宣称,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已与娃哈哈达成友好和解方案。作为和解方案的一部分,达能和娃哈哈将终止合资关系。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娃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伙伴。
一路高歌,成就娃哈哈帝国
2010年,娃哈哈推出旗下高端奶粉--爱迪生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由合作企业荷兰百年皇家乳企生产,原装进口,来到中国。此举也开创了让国外企业为中国贴牌生产的先河。这一年,宗庆后被评为福布斯中国首富,财富总额为534亿人民币。
2011年,全年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8.55亿元,同比增23.65%。
2012年,67岁的宗庆后再次成为中国首富,财富总额为630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