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8672333949452841/
原创2024-04-1711:27·极目新闻极目新闻评论员吴双建
针对有网友反映芜湖市繁昌区某企业“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的问题,芜湖市调查专班成员、市政府办(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芜湖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组织专班进行调查核实,通过赴企业走访座谈、查阅相关登记记录和市区镇有关单位执法检查记录,经比对数据信息和统计汇总,2023年,芜湖市直相关单位和繁昌区对该企业开展检查、走访活动共计65次。(据4月16日上观新闻)
荻港船厂码头(图源:指尖客户端)
此前,安徽省芜湖市荻港船厂码头的承包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在我们拿到《港口经营许可证》之后一年的时间里,仅有据可查的各类执法检查就接待了200多次,企业几乎每天都要应对执法检查,怎么可能经营好?如此频繁地执法检查正常吗?”
企业负责人称有200多次,现在官方组织专班核实证明只有65次,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不得不说,哪怕就是65次,这个数字也不少。这就意味着,企业每周都面临着检查和走访等事务。各个部门上门,企业必然要组织相应的接待,安排相关的材料,回复相关问题。总之,要耗费企业不小的精力和财力。
我们注意到,官方还称,其中有工作指导25次、宣传走访9次、助企纾困走访5次。让人疑问的是,如果助企纾困的走访有成效,企业负责人为何还向媒体大吐苦水?
更关键的是,有关部门上门检查次数过多的背后,企业负责人怀疑有人想让他转移股份给某某,他曾被告之:“股权不转让给某某,码头肯定干不好。”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恐怕需要好好查一查。
不得不强调,这个事情的性质远比检查次数多寡要严重得多,理应得到当地的积极调查和回应,以消除企业的疑虑。
服务企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近年来,全国多地推出了“企业宁静日”制度,有的地方要求在每月的1-20日不得安排执法检查活动,让他们一心一意搞生产,同时还能减少一些人员吃拿卡要的机会。“企业宁静日”并不是说不对企业开展执法检查,而是指非特殊紧急原因,在该时间段不得进入企业。简单一点说,就是“有事服好务,无事不打扰”。
这里也要提到另外一种情况,一些部门对走访企业、检查工作是否有一定的频次要求,以作为工作业绩的一部分?客观来说,让企业宁静下来,同样在给有关部门减负。在此前媒体报道中,一家执法部门“几乎每周都会出现”在该码头,该部门在接受采访时称检查频次对企业一视同仁。
检查越多,并不代表工作越扎实有效,更不能体现自己恪尽职守,反而有可能流于形式。刚接受过安全检查的企业就出事故,这样的教训还少吗?关键在检查是否有成效。
当地表示,工作专班将对执法检查的合法合规性和必要性作进一步的全面调查。
该让企业宁静下来了。只有真心解决企业的问题,帮助他们合法合规经营,排除社会上的各种不当干扰,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同。否则,问题得不到解决,上门的次数越多,越会让企业觉得有什么潜规则在搞怪。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