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55586879793529357/
原创2022-01-2117:20·南方都市报2021年12月22日清晨7点15分,年过七旬的老人刘明(化名)心跳骤停猝死在了晨运的路上——白云山蒲谷路口。性命堪忧的意外发生后,老人的每一步救援都踏在了准确的节点上。先是熟悉心肺复苏的热心市民紧急现场心肺按压;进而,接治医院快速组织实施现场救护并使用AED电击除颤;最后,转诊医院果断采用续命神器ECMO并开通了梗塞血管……
近一个月时间过去了,2022年1月19日,经过热心志愿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力救治的老人,成功康复出院。“如果说使用代价高昂的ECMO让老人撑过手术很关键的话,那么及时有效的现场心肺复苏是老人成功获救关键中的关键。”医院副院长、心外科专家张晓慎表示,我国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比较高发,提升社会人群院前急救能力尤显重要。
猝死现场:
晨运老人晕倒,会急救的他挺身而出
2021年12月22日早上7点15分,习惯晨练的刘明老人徒步攀登白云山时突发心梗,倒在了白云山蒲谷路口处。幸亏当时广州蓝天救援协会志愿者刘耀柏上班途经该处,及时上千了解情况。彼时的刘明有轻微意识却无法言语,在观察了环境安全后,刘先生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和110报警电话求助和支援。
电话打完,刘明已是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状态,能够较熟练进行心肺复苏的志愿者立即开始进行现场心脏按压。每分钟100次,每次下压5厘米,刘耀柏和另一名热心女士交替为其进行着现场心肺复苏,确保在患者心脏停跳情况下,外力仍能通过挤压心脏给全身尤其是大脑等重要脏器供血。
10分钟后,警方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急诊科医生们先后赶到了现场。现场参与心肺复苏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而且急诊医护们还带来了一台院前急救神器AED。有了这一电除颤神器,心脏病患者出现的恶性室颤等致死性状态能够得到纠正。
从急诊科医护记录下来的信息显示,即便专业医护人员开始了专业救治,刘明老人当时的状况依然危重。意识丧失,双侧瞳孔散大反射消失,无心跳,每分钟仅有2-3次叹息样呼吸,心电监护心电图呈一直线。现场推注了肾上腺素刺激心脏,三次电除颤纠正室颤,再加上吸痰、气管插管……医护人员现场处置了30多分钟,老人依然没有好转。
救治第二站:
紧急调来了ECMO支援,病变心脏暂时得到休息
7点50分左右,老人被送上了救护车,就近送往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急需救治。拯救刘明生命的主战场,转移到了第二站-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经过不懈的努力,老人的血压、心率、血氧缓慢恢复正常,对光反射恢复,且偶有四肢活动,但对于老人的疾病评估也已经出来了—急性心梗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为心脏自身供血的多条血管出现梗塞,病情依然危重。需在ECMO支持下进行冠脉介入,也就是广东人常说的“通波仔”。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这家中医专科三甲医院没有ECMO设备,患者的病情又非常危重,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已经不再适合舟车劳顿的转院治疗。
张晓慎表示,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猝死病因之一,急性心梗后如果及时进行介入手术开通堵塞的血管后,患者的存活率非常高,但是本例患者开通血管后仍然出现反复的室颤乃至心脏停跳,相对比较少见,这可能与心梗后的心电风暴有关,一般72小时达到高峰,对于反复室颤心脏骤停的患者的抢救,ECMO几乎是保命的唯一途径,如果本患者没有ECMO的辅助支持,那么可能就会因为难以纠正的恶性心律失常而殒命。
救援电话立即打到了暨大附一院,由暨大附一院心外科专家携带ECMO这一体外人工膜肺赶到省二中医院,紧急为刘明安装人工膜肺。上午10:20,暨大附一院心外科团队赶到了,1个小时后,设备安置完成,有了ECMO这一续命神器额外搭建的另一套循环系统,刘明老人孱弱无力的心脏得到暂时性的休息,即便没有心脏的收缩,老人血液也能维持全身脏器的血氧需要。有了神器相助,刘明的呼吸循环都稳定了下来,为下一步继续救援创造了条件。
救治第三站:
带着ECMO做血管疏通,修复好了心脏成功重启
有了ECMO的加持,刘明的生命体征得到了初步维护,但如果不修复好病变心脏,老人的生命就需要长期仰仗ECMO的支持。“虽然几经降价,ECMO依然是一种代价高昂的生命支持系统,开机需要好几万,每天的维护费用也需要强大的支持”,张晓慎告诉南都记者。
囿于省二中医院难于同时进行ECMO维护和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刘明在发病后的第五个小时不得不进行第二转诊。通过紧急转运,老人在带着ECMO的情况下转送到了暨大附一院心脏介入手术室。在晚上检查,明确了老人的心脏主干血管多处严重堵塞后,接手老人抢救的暨大附一院医疗团队紧急为他安置了两个血管支架。同时,为了模拟心脏搏动和提升治疗效果,团队还特意为老人安装了球囊反驳。
心脏供血血管重新疏通了,但重启心脏的过程却并不顺利,老人不断出现反复室颤和心脏停跳。此时撤离ECMO的支持,势必前功尽弃。张晓慎表示,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猝死病因之一,急性心梗后如果及时进行介入手术开通堵塞的血管后,患者的存活率非常高,但是本例患者开通血管后仍然出现反复的室颤乃至心脏停跳,相对比较少见,对于反复室颤心脏骤停的患者的抢救,ECMO几乎是保命的唯一途径,如果本患者没有ECMO的辅助支持,那么可能就会因为难以纠正的恶性心律失常而殒命。
于是老人治好带着ECMO、球囊反驳、呼吸机进入了ICU继续救治。
一天后评估,不支持撤机;
两天后评估,仍不支持撤机;
三天后评估,老人已经醒转,但躁狂,生命状态并不稳定;
直到四天之后的12月27日,治疗团队才看到了治疗的希望。
“是一把双刃剑,它只是提供一个暂时的体外心肺功能支持的装置,给医生创造时间和空间治疗原发病,如果在辅助支持的时间内仍无法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那么ECMO将会“燃烧”患者剩余的生命,直到生命的消逝,因为随着ECMO的使用时间越长,其并发症越来会越多,不可控因素也会越来越多。”张晓慎表示,经过4天多时间的严密监护,团队决定为老人撤离ECMO。
经过修复的心脏终于缓慢恢复过来,重新有利的跳动起来。
又过了一天,团队成功为刘明撤离了球囊反驳。
经过ICU和心外科医生连续奋战下,老人终于在2022年1月19日康复出院。
“回想起来,老人的救援可谓步步惊心,但最最关键的一环,还是在院前急救环节。没有现场的及时按压,后面的治疗程序可能无从谈起”,张晓慎表示,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民众急救培训率也仅1.2%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非常有必要进行更为广泛的院前急救科普,让更多人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参与救治,提升心源性猝死的院前救治率。”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通讯员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