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开学第一课】“社恐”在恐惧什么?

hafe5f08

时间 2024年3月27日 预览 73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0532933017731638/

2023-08-2323:01·教育面对面BRTV

直播嘉宾

生涯规划指导师、心理咨询师郭晶晶(中)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准大四学长王潇骁(左)

北京邮电大学准大二学长王正源(右)



准大学生们开学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相互认识。受疫情居家网课影响,这届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呈现哪些新的问题?

晶晶: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去年在给准大一学生做新生适应工作坊的时候,正源和潇骁去年都在,正源是准大一新生,潇骁是作为学长分享。去年,正源他们一共小结了三类困惑,学业、人际关系及其它。也不光是咱23级的同学,人际交往是每个准大一新生都会面临的首要困扰。


准大一新生们关于人际交往的困扰主要包括三大类,和同学的、和老师的以及和家长的。其中,以和同学的困扰为首要。比如,和陌生同学/新室友如何破冰?遇到不喜欢的同学/室友怎么办?宿舍生活中减少矛盾的方法有哪些?要不要任职?是参加班委会还是学生会?和老师以及家长的困扰主要是,不同省份老师有口音听不懂?老师讲课不好怎么办?大学后如何和家长相处?这些都是去年正源他们小结出来的关于人际交往的困扰,他们小结得非常全面,基本上涵盖了每年准大一新生们可能面临的人际交往的困扰。


这让我想到了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献,是斯坦福大学针对大学生们做的关于归属感的研究。



该研究发现,归属感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以及职业生涯。这个研究对我们非常有参考价值啊。让我们再回到准大一新生即将面临的人际交往的困扰上。如果我来重新建构同学们的这个困扰的话,我认为,这是同学们内心深处渴望融入、渴望归属的表现。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同学们的困扰,我们更要看到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那么,要如何应对呢?我们心理学人经常被吐槽说,你分析了那么多,是挺有道理的,但是,我要的是怎么做。我也经常深度反省哈哈哈。不过,在给出如何应对之前,我一定要说,理论很重要,理论就好比灯塔,指导实践。每一个应对方案提出的背后都有它的理论假设,这就是为什么不同人会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案,因为它背后的理论假设不同。


再回到大家最关注的怎么做的话题。我们的理论假设是,每个人都渴望融入、渴望归属。那么,要怎么做才能融入呢?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找相似。去年,我带正源他们做新生适应工作坊的时候,在互相自我介绍之后,我就带他们做了找相似的练习。当我们看到彼此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开始建立起了链接。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找相似不代表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大概就在前两周,我参加了一个美国论坛,我们当时就有讨论过这个话题。有一位同仁就分享到,归属感不是要磨灭每个人的独特性,恰恰相反,真正的归属感是,每个人的独特性都需要被看见。而且,人和人的深度链接,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彼此欣赏的基础之上的。

不少同学担心自己融不进圈子,变成小透明,被排挤…也有同学经历过很想融入却不受欢迎再到最后不敢融入的人生低谷,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正源:融入圈子的首要是要做好自己,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的交流,而不是为了融入而去融入(我的经历,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在意对方的想法,会表现的不自然,甚至会去构思自己下一步的动作,下一步的表情,有的时候根本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注意力根本不在对方身上,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也会很累。违背初衷,我融入圈子的目的是和人分享好的想法,是开心聊天,脸皮可以厚一点,让自己尽量舒服一些,从不自然到自然)。


对于害怕不受欢迎,我觉得需要好的心态,我们要有自己的圈子,更要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不要让圈子本身或者任何因为融入圈子而产生的顾虑对你的学习或是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团建是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团建固然有好处,可以加深团体之间的友谊和默契,曾经拒绝过几次,因为要刷夜,要熬到很晚,自己的精力无法支撑。本着对自己睡眠负责的原因还是拒绝了。


最后一点,坚持自己的选择,大学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有人和你的意见一致,也一定有人和你的意见相左,不要因为性格和意见的不一致产生任何负面情绪,摒弃相互猜忌,学会包容别人和你选择上的不同,我感觉这其实也是我们以后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

潇骁:或许有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外向比内向好,但我觉得交不交朋友,和自己的需求有关,如果自己并不需要和很多朋友经常聚会,那就无需强求让自己变得社牛;如果自己只需要三两好友,平时一起吃吃饭,谈谈心,那就可以克服心中的羞涩,主动去寻找和自己合拍的朋友,因为大家可以在心中衡量,究竟是一时的羞涩、不好意思带给自己的损失大,还是拥有三两好友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更多。关于有的同学怕自己被排挤,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够享受孤独,也就是说在被排挤的时候,并不强求自己拥有这一段关系。某一段关系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了,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好意思,就让自己受委屈,我鼓励大家勇敢地断掉让自己不舒服的关系。记住,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社交恐惧”是近年流行词,人们爱把“社恐”和”社牛”挂在嘴边。有天生的“社牛”吗?“社恐”又在恐惧什么?怎么与自己的“社恐”和谐共处?

晶晶: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包容别人和我们的不一样,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再回到社恐、社牛这个话题,这确实是学生们最经常挂在嘴边的。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我好羡慕XXX啊,他好社牛。或者,不不不,我不行,我社恐。大家还喜欢用自己的MBTI类型来佐证别人的社牛和自己的社恐。


MBTI是一种人格测评,在企业用得比较多,在学生圈里也比较火。它由4组字母、每组2个、共8个字母构成了16种人格类型。其中,第一组字母是E和I。E代表的是英文单词Extrovert的简写,翻译成中文是外向,I代表的是英文单词Introvert的简写,翻译成中文是内向。显而易见,外向的人多被人认为是社牛,内向的人则更多认为自己是社恐。



每每说到MBTI,我都会让大家猜,我是内向和外向?多数人都会猜我是外向。然而,实际上,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内向人。所以,我是特别能够体会内向人的痛苦的。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别看我现在在这做节目口若悬河,曾经的我见到陌生人时,经常是心跳加速,耳根发烫,大脑一片空白。所以,曾经的我,不仅仅是内向,也是大家所说的典型的社恐吧。


大家看,我自己在说内向的时候,都会很本能地就和社恐联系在了一起,就好像内向真的等于社恐一样。但是,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必须负责任地说,内向和社恐是两回事。如果继续用MBTI来解释的话,MBTI对于内外向的定义是从能量的来源来进行区分。对于外向的人而言,周围的人就是他们的充电桩,没有能量了,跑到人群中,立马充电,满血复活,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外向的人社牛的原因,需要扎在人群堆里充电啊。而对于内向的人而言,需要独处充电,这也是为什么内向的人会认为自己社恐,因为需要独处充电啊。所以,当我们明白了这个基本逻辑后,就会知道,我们独处不是因为我们社恐,而是因为我们需要补充能量。


那么,有没有社恐呢?确实是有的。我的一个同学就是研究社交恐惧的,社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点是恐惧评价。我自己对这点深有感触。回顾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小到大,我爸和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久而久之,我会习惯性地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我在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我的个人体验师都和我开玩笑时,“你真是随时随地都带着你爸爸啊”。我的个人体验师给我的这个反馈让我很受用,它让我意识到,我已经内化了我爸爸对我的教导,即使他不在我身边,我也时刻在用他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人嘛,总是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而我又习惯性地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所以,自然就会社恐。


我也一直在学习如何与自己的社恐,尤其是和自己的评价恐惧和谐。我学习了这么多,对我最受用的有两个,一是积极心理学,二是正念。积极心理学帮我看到自己的闪光面,正念帮助我接纳我自己。这两个对我而言是王炸组合,特别特别受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外向还是内向,社恐还是社牛,都只是个标签。我们通过诸如MBTI测试自己,不是为了给自己下定义贴标签,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这里,我想和所有同学说的是,我是谁,只当由我自己来定义,我们所有的探索,都是为了找寻我们自己,成为我们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大学生“空心化”近年引热议。哪些问题会导致大学生“空心化”?

晶晶:“空心病”这个概念是北大的徐凯文教授于2017年提出来的。徐凯文教授是原北大心理中心的老师。他曾对北大大一新生及研究生做过一项统计,结果发现,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学生找不到支撑生命个体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回到主持人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大学生“空心化”的问题现在确实很严重。不只是学校家庭头疼,学生本人也很痛苦,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想找到目标,找到努力的意义和方向。


我上学期带团体时,一个研三的学姐就分享到,她都很多同学都研三了,可是依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继续分享到,大学和高中最不一样的就是,高中目标明确,就是考大学,而大学不一样,大学的努力方向泛化,大家是很容易在忙忙碌碌中迷失方向的。所以,这其实也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是高中-大学的生涯转换没有做好、做到位。从高中到大学,转换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身份,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探索和适应的。潇骁和正源学长都做得很好,他们一会会有更多的分享。


在这里,我想送给父母的三个锦囊就是,倾听、倾听再倾听,陪伴、陪伴再陪伴,接纳、接纳再接纳。这样就足够了。你们要相信孩子们的智慧,你们想说的,他们都懂。而且,当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你们的倾听、陪伴和接纳时,他们遇到问题,会主动向你们求助的。

潇骁的大学时光丰富多彩。你是一个喜欢突破自己“舒适圈”的人吗?学习和社团活动如何权衡?

潇骁:我觉得我自己属于那种有时想逃离舒适圈,有的时候又想呆着舒适圈的人。像大一一年,我属于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去尝试,也就是探索广度;大二一年,由于公益社团的工作很繁忙,所以我几乎没有参加其他社团的活动,专注耕耘自己的社团,也就是开拓深度;大三一年,因为大二一年高强度的社团工作,让我想要去繁就简,回归到平淡的生活,于是我开始规律地健身,把重心回归到学业。所以对于我来说,是否要走出舒适圈,尝试新的事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当我想走出舒适圈的时候,就能走出舒适圈。

这里我想分享我的一个故事,在我还没进入大一的时候,有一个学长召开的见面会,学长当时给了10次机会让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但我当时有些不好意思,就没能抓住机会。事后我就后悔了,并且在心里告诉自己,上了大学之后,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羞涩和忸怩,就错过了宝贵的机会。在我心里,这也是我的大学第一课。正是抱着这种心态,我在大一尝试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活动。

说实话,有的时候我也害怕自己去参加活动的面试被拒绝了怎么办,但我很快会告诉自己,去参加个面试,或者投个简历,又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成功被录用,能够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那岂不是赚大发了?其实同学们很快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笔试、面试,也大概率会有一些结果不尽如人意,小到一个活动的选拔,大到之后工作的面试或者研究生的面试,我想告诉同学们,面试失败的成本很低,但一旦面试成功了,就会有很大收获。在我这样一个学金融的人眼里,这就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

不过实话实说,大二做社团的主席也确确实实有影响到了我的学业。不过我并不想完全归咎于社团活动本身。我是从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开始熬夜的,那个夏天有欧洲杯,开始熬夜之后,觉得每天晚上晚睡,好像每天都能有更多的时间,但实际上,每天上午的黄金时间都被浪费了,并且白天的精神也不好,不能支撑我们高效地工作。并且前一天晚睡,后一天会没有动力做正事。所以,大二一年学业的不上心,根本原因是生活作息的不规律,导致没有动力干正事,只不过社团是一个挡箭牌,做社团的事情就好像在欺骗自己正在做正事,所以我并不后悔大二花了很多时间在社团上,因为或许没有社团,我也很可能会花时间在其他娱乐上。

但究竟能否有机会平衡好社团和学业呢?我身边就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最主要的是正事优先,也就是学习优先。比如晚自习到9点,9点之前完全做与学习相关的事,9点到10点再专注做社团的事,就算做不完也要留到第二天再做。其实平衡好学习和生活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现在很重要的一个生活观就是工作、生活相平衡。我们学校图书馆平时的上座率很高,有一部分同学每天甚至会学到10点,有一小部分同学甚至会学到11点多直到图书馆关门。

但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业压力真的有这么重吗?其实不然。我经常看到不少同学都在图书馆里玩手机,可能到最后玩也没玩好,学也没学好。同学们可以给自己规定,比如9点之前,专注地学习。每学40分钟或一个小时强制要求自己休息,这样我们会想在规定时间内做尽可能多的事,效率也就提升了。但中间休息的时候,尽量不玩手机(因为可能会玩起来没完),可以在图书馆附近走一走。一到9点,就停止一天的学习。9点到10点,做一些提升自己的事情,比如阅读、练字、写作。10点之后,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完完全全的放松,比如看一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或者打打游戏。这样,当我们想到在9点之前努力工作,这样就能够在10点之后想怎么放松就怎么放松。能够让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更高效,同时也给每天的生活一些调剂。如果一直半玩半学,在图书馆待到闭馆,一方面学习效率不高,完成的工作甚至可能没有在9点之前专注干的多;另一方面,当想到一天到晚都呆在图书馆,虽然一边学一边玩了,但获得的快乐和放松肯定比留出整段时间玩要少,会让自己觉得玩也没玩好,学也没学好。

关于工作-生活平衡,我还想再补充一点,在大学,追求高的绩点,高的排名,对于我这种在大学天资并不算出众的人来说,其实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边际递减效应,通俗一点讲,把成绩从70分提升到90分,相对容易,但想把90分提升到100分就会非常困难。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学校最顶尖的学生,而后获得保研资格之类的,但天赋并不出众,那可能就需要做好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努力的准备,可能别的同学复习一遍就能学的差不多,但你的目标是高的绩点,那可能你就需要复习两到三遍,而娱乐的时间就要比别人少。如果你的目标是能够大体掌握知识就行,但你也同样希望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或许你不必追求超高的绩点,通过社团活动,也可以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未来职场也能够帮助你走的更远。

正源进入大学如何找准自己的节奏和目标,正源有哪些经验、感悟?

正源:自主性,在学习上我们当然要自律,全身心投入,现在网上有各种各样课程与资料,我们都可以在课下时间去补充和巩固。说到这方面,自己应该去更充分地利用时间,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自己,有挺多时间是荒废。浪费时间的时候脑子往往是麻木的,时间也会过的很快。

生活中,勇敢去尝试新事物,不要在意自己的门槛高低,认真努力去对待。在刚开学我们准备加入社团的时候,每个社团都是有面试的。其中面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以学生为小组在规定时间去策划一个活动,看策划的合理性怎么样。当时,我对这方面的经验其实是很少的,但是我本身对举办活动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我私底下查了很多资料,有关于活动策划的模板等等,我也打听到了我们可能会面对哪些情景,有可能会让我们去办一场讲座,有可能去办歌手大赛,也有可能是一次旅行,我都各准备了一张纸大小的我列好的大纲按照我从网上找到的活动策划资料,我带着这几份大纲去面试,当时学长学姐还挺惊讶的,因为我竟然押中题了,他们现场还做了题目更换。面试结束之后,也有一些同学找我,想把我的大纲拍下来后续面试其他部门的时候用,当时就觉得还挺有成就感的。

还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举例子,加入社团以后,学长在引领你去完成工作,但是你对于社团中有什么对于社团日常工作与规章制度的一些可以改善的建议,对于老师授课的建议,都可以主动提出来。有条理的规划作息,不要让别人的一两句话就改变你原先的计划,学会如何拒绝。总之不要总是让自己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境遇中。

信息差:因为我在入学之前也看到过信息差这么一个概念,所有的资源和渠道(课程、学分要求、社团、留学信息、实习、保研等等)都要靠自己去发掘,再也不会像中小学一样列举地一目了然,所以也会担心自己无法及时获取资源所以也会经常到学校各个平台查询。但是后面还是因为缺乏了解的意愿错过了一些计划,比如一些可以写在简历里的社会实践活动。


建议:

1、养成浏览学校网站、公众号与邮箱(因为忘看邮箱错过教材订购)

2、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学长学姐分享会等活动,获取信息。

3、有不明白的问题或是希望获取某个信息,及时和导员与学长学姐沟通。

大学第一年学习和生活的重点是什么?

潇骁:其实我觉得,我认为重要的事情其实很朴素,就是少熬夜(能让第二天有动力和精力做很多事),不翘课(能够保持一种专注于学业的态度),别在图书馆磨洋工(工作和生活相平衡,能让我们更高效地工作,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但其实我觉得家长无需对准大一的同学强调那些老生畅谈的注意事项。因为大多数同学都属于“道理我都懂,就是不想做。”家长如果真的要在同学们进入大学前说些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们,家长永远会支持孩子们,有烦心事没人可以倾诉,可以给家长打个电话;也不用报喜不报忧,家长鼓励孩子们去尝试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也欢迎孩子们问问家长的经验。


正源:大一是很关键的一年吧,因为大一的课程普遍相较大二大三不会太难,所以在学业还是要尽可能的争取一个理想的成绩。养成规律的作息是很有必要的,虽然这是一条很普通的建议,但是实施起来确实需要一定的自律性。当我们认为自己需要休息的时候就要去睡觉,不要觉得说我的舍友邀请我来打麻将或者打游戏那我就晚睡,如果陷入这么一个晚睡晚起的循环,上午可利用的时间是大打折扣的,像我就面临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一日两餐,醒来就吃午餐的情况。平时学习的精力也不会很充沛。


拒绝拖延,因为大学会有很多长期作业,所以我们很容易会拖延,结果就是几个任务到最后叠加又不得不去完成,所以我们最好能把所有待完成的任务做一个日程表,按项去完成,这样也能最大程度节省我们的精力。

晶晶:我特别认同潇骁和正源说的,规律的作息很重要,持续稳定的学习很重要,但是,在高效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生活。大学是很美好的,我们要活出大学生的精气神来。

尤其对大一的同学而言,不要每天都背着“我要考研,我要出国,我要实习”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短期内能推动我们学习,但是,它们也会让我们的神经太紧绷,不利于我们的长期发展。

对于大一的同学而言,我们要学习持续稳定,张弛有度,要学会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要在学业的基础上,敢于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找到并发展一两个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不但不会影响你的学业,反而会提高你的总体幸福感,并进而有助于你的学业。

大学生活中收获的人生金钥匙

潇骁:

别因为“一念之差”就错过很多机会;

上大学不只是为了考研究生,大学本身也是一段精彩的旅途;

大学会给你一个做你想做的事的平台;

对待事情要认真,认真就有所收获;

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正源:

大学就像一个盲盒一样,保持新鲜感,做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就是我一直喜欢用的一个词——growthmindset成长型思维,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失败中总结有利于我们成长的部分,将其视作经验与进步的契机,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孙子兵法中说的“胜不妄喜,败不惶妥,胸中有激雷而面如平湖。”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
拨打电话拨打电话
Copyright2025未知推广科技